“不上北大上外贸”,对外经贸相当“牛”
说起当年对外经贸专业的热度,相关教育专家用“不上北大上外贸”来形容。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几年间,高考成绩全省前几名的学生不上北大上外贸不足为奇,国际贸易、国际关系等专业被看作皇冠上的明珠,录取分数屡创新高,原因还是国家发展急需,分配去向让人“眼红”。据介绍,上世纪80年末90年代初,对外经贸专业“火”得不得了,当时正是中国大力发展对外经贸的关键时期,相关人才缺口很大。那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毕业生,很多直接分配到中国五金矿产外贸总公司、中国粮油总公司等外贸企业,这些由国家经营的垄断企业,工资高、福利好是公认的。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一些综合类院校相继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增加,对外经贸行业也逐渐打破垄断,外贸专业的才开始逐渐降温。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师范专业与农(农业)、林(林业)、水(水利)、地(地质)、矿(矿山)、油(石油)并列,是绝对的“冷门”,都被列为“调剂专业”。当时考生在填报完一、二、三表志愿后,还要选择 “院校是否服从调剂”,调剂专业就是农、林、水、地、矿、油、师范等冷专业。招生部门会根据考生的选择,在考生没有被所报志愿录取时,将考生调剂到这几个少人问津的专业院校。当时还有一项录取政策就是考生如果报考这几个专业院校而没有达到分数段,可以降10分段录取。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足见当时人们对“师”的嗤之以鼻,这与文革时期知识分子沦为“臭老九”不无关系。但是随着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整个社会尊师重教氛围越来越浓,教师的待遇在提高,职业又相对稳定,师范专业也走出寒冬,迎来春天。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师范专业开始由冷转热,在社会上教师短缺的时候,毕业生基本上都可以留在城市,像哈师大成绩优秀的本科毕业生,都可以在哈三中、师大附中等名高中谋得教师岗位。不过随着这些年培养人才数量越来越多,渐渐北师大、东北师大等名校的本科生才有资格竞聘名高中教师岗位。如今不论是哪个师大的毕业生,仅凭着本科的学历都已经难在名校中求职了,因为研究生、博士生已经入主高中。
需求变化、地域的发展、国际环境,诸多因素促成专业冷热交替
专业的热与冷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与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的数量、毕业生选择专业的指导思想都息息相关。
上世纪90年代初热门专业法学、计算机如今已经风光不在,由于人才过多而连续成为近几年最难就业专业之一。据统计,目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已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尽管IBM、微软、联想这些IT名企几乎每年都到高校去招聘,但他们主选清华、北大等名校学生,一般普通高校难入他们的法眼。相比而言,法学的情况更严峻。以中国政法大学(招生办)2006级法学专业毕业生为例,毕业后从事本行的只有13%,北京交通大学2006级法学专业104名毕业生中,只有3人从事政法工作。
但是几十年来都不被看好的石油、地矿专业,却随着新世纪到来而开始抬头升温。专家分析,这就说明专业的冷与热一直都在变化中,国家的需求、地域的发展、国际环境都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高校专业热度。石油、地矿虽然一向以工作条件艰苦而不被看好,但是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到来,能源问题备受关注,石油、地质等与能源有关的专业随之走出低谷,正在被不断看好。
但是专业的冷热交替中,也有相对的稳定。建筑、医疗、金融、经贸等专业该算得上是“经久不衰”,热了十几二十年,如今依旧是考生们追捧的热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