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兴一中实验学校,中考结束的学生丢掉了废书、废资料。
嘉兴实验初中范蠡湖校区里,一名考生撑着雨伞在雨中快乐奔跑。
“妈妈,你说稻子会开花吗?”走出考场的女生这样问妈妈,城里长大的妈妈也被问住了,不过很快给出了肯定回答——“会开花的!不是有句宋词吗?‘稻花香里说丰年’……”“妈妈,那你说‘强弩’是什么东西呢?”在听妈妈解释说是有力的弓箭后,女儿有些沮丧地低下了头:“那我答错了,因为按照这个意思的话应该答‘速度’的,而我答的是‘质量’……”这是记者昨天下午听到的关于今年中考的有趣对话。
更有趣的是,这两道充满文学色彩的题目,不是出现在语文试卷里,而是出现在科学试卷里。今年的中考试卷有哪些特点?可以给明后年参加中考的学生怎样的启发?晚报第一时间约请了南湖区教研室的专家们进行了试卷分析。
社会思品:
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浓厚
点评人:社会思品教研员倪爱珠
今年的试卷总体特点是:立足基础和主干知识,注重综合,突出能力考查。试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科特色鲜明,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浓厚。试题内容不仅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如“十二五”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个税调整公开征求意见、“醉驾入刑”处罚新规定、全球气候异常等。同时也体现了嘉兴的地方特色,如选择题中有关于嘉兴“红船精神”的内容,第25题则以嘉兴一位特级教师获2011年“五一劳动奖章为命题背景。此外,试题还与学生生活较为贴近,如涉及了当下热门的微博和新嘉兴人子女的就学等内容。试卷在对基础知识考查时,避免了纯粹识记的知识,而突出考查了学生在具体背景或情境材料下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内容的能力。
试题突出了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发挥了考试对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试题形式多样活泼、图文并茂。整张试卷共有大型图表7张,有漫画图、国家(或区域)地图、统计柱状图、统计数据表、示意图、人物卡通图。同时注意引用原始史料来编制试题,如选择题第10题、第11题和非选择题第22题。试卷结构基本保持稳定,由于今年这个科目的考试时间调整为100分钟,因此题量适当增加了两个主观题,6道主观题的分布与去年试卷相比有些变化。如第21题是一道纯考查七年级的社会题,第22题是考查八年级、九年级的社会综合题,第23题又是纯考查九年级社会人口问题的试题。
从今年社会思品学业考试试题看,无论试题形式如何变化,其根基仍在于基础知识。再新的题型、再活的试题都可以在教材和复习用书中找到知识的支点,只不过需要考生按命题要求对所学的知识适当地重组和整合。
科学:
课本实验做与不做不一样
点评人:科学教研员魏林明
今年中考的科学试题总体难度适中,试题灵活,机械识记内容少,试题情景与生产生活实际及当前热点联系密切,渗透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在重视双基考查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运用科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这是科学的本质和价值。今年中考科学试卷的第14题有“拍摄机动车闯红灯的工作原理图”,第20题有“体育测试中某种握力计的原理图”等,都设置了生活情境,运用科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第28题的“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选择乘坐低碳交通工具”,第29题的“绿茶和红茶”,第35题的“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问题”等,都是以真实的社会与生活实际问题为情境,考查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领悟“低碳”、“环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如有道试题是以“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为情境,分析强弩之末不能穿透薄薄的丝绸,说明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它的什么因素有关,体现了科学的教育性与人文性。
今年的试卷注重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广度和深度的考查,以学生熟悉的事例为背景,以课本实验为载体,设置有现实意义的探究问题。如第30题的“找证据”、“推理”、“处理数据”,第31题的“对科学研究中,实验设计的严密性和操作的规范性”的分析,都是基于教材实验的考查。试卷中多处引用教材中的讨论、活动、实验和探究等内容是本卷的又一大亮点,力求体现“课本实验做与不做不一样”的理念,这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课本,落实基础,认真做好实验探究,这些以能力和思维立意编制的试题,对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能起到良好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关注和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科学素养之一。本次试卷通过设置以社会热点和最新科技为背景的试题,在考查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进行情感教育渗透。如第35题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3个小题,通过读题和计算,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辩证地看待事物,一分为二地分析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体现时代性和发展性。
英语:
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点评人:英语教研员沈冰
今年中考英语科目的特点和优点很明显。首先是严格控制难度,适合学生发挥。试题的设计先易后难,过渡自然合理,让不同层次的考生都有发挥的余地。其次是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强调语言情境。在基础知识的考查中,努力追求在语境中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试卷的选材充分考虑到试题内容本身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体现人文关怀和多元价值取向。如完形填空介绍的是“没有四肢的生命”组织创办人尼克·武伊契奇。阅读理解第一篇是有关醉驾的笑话,令学生在为醉驾之人忍俊不禁时轻松完成阅读。在对词汇运用的考查中,介绍了因撰写台湾游记而刚刚蹿红的赵星的故事,从北京到台湾,赵星用心丈量北京到台湾的距离,其感人故事吸引着学生去做更多探究。特别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词汇运用的B部分,把以往散落的5个句子,变为5个经典谚语。
试卷进一步关注对科普性材料的选用,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阅读的B篇为选自英语原版科普读物介绍小动物成长的文章,实现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在考题设计上,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材料进行测试,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背景作为命题背景或表达话题。这一点在今年英语试卷的书面表达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减负、倡导学生活动的大背景下,通过书面表达,引导学生对行将结束的初中生活进行一个小结。
今年的试卷传递出的信息是:学业考试已从单纯的语法、词汇或某一知识点的测试,转向对考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将题目融于情景中,把词汇放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突出在语境中的运用。因此,在平时英语学习中,不应死记硬背一些语法公式,而要在朗读、阅读、情景交际中,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注意积累,尽可能用英语理解英语,重视“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言规律,多了解英语语言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在解答语境类试题时,要特别注意联系上下文,捕捉语境暗示。此外,还要注意中外交际习俗的差异,方可选取最佳答案。还要特别留意近一年来国内国际的热点事件和生活中大家关注的事,如低碳环保、学生减负、酒驾等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