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大小城事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关注留守儿童消防安全”专项活动开展

2011年5月25日 11:25 [ ] [打印]

  留守儿童的增多,导致一系列消防安全问题的产生。因为很多时候,留守儿童的安全常常处于失管状态。加上小孩天性贪玩,在无人看护或监管不力的情况下,极易因玩火或用火不慎等原因引发火灾。因此,加强留守儿童家庭消防安全迫在眉睫。为此,我市消防部门开展了“关注留守儿童消防安全”专项活动,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留守儿童的消防安全意识,使他们健康成长。

  数字电影

  成消防宣传大平台

  从5月1日起,嘉兴市所有电影院线所属的放映厅,在每场电影播放之前插播一个时长约为15秒的消防安全公益短片,让观众了解掌握火灾特点以及逃生技能。该系列公益短片共3个,内容涵盖家庭防火常识、火灾逃生常识等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宣传教育作用。我市消防支队以此为契机,与各大影院以及农民工子弟学校做好联系工作,组织全市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观看一次电影。在观看电影之前,通过消防安全公益短片,让学生们了解各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消防知识,寓教于乐,加深他们对日常消防知识的掌握。

  此外,支队也将不定期将消防安全电影送进农民工子弟学校,向孩子们普及消防安全知识,让孩子们通过电影了解火灾的危害性,学会一些基本的灭火知识和自救措施,也让孩子们把在学校所学到的安全知识及时向同学、朋友和家人讲解,通过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努力扩大消防安全宣传的覆盖面。

  一封信

  温暖留守儿童家庭

  “尊敬的家长,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阅读这封信……消防安全不容忽视,希望您在工作之余关注您孩子的消防安全教育,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环境。”这是支队写给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中的部分内容。近日,这封满载着支队对留守儿童关怀的信陆续被发放到留守儿童家长的手中。这封信里不但强调了消防安全的重要性,还包括了一些日常防火灭火的基本知识,浅显易懂,非常实用。随信还附了消防宣传小资料,支队希望通过该方法将消防安全知识送到每一户家庭、每一位家长手中。

  与此同时,支队也与部分新嘉兴人聚集的社区取得联系,派出专人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提醒有孩子的住户加强防火意识,勿单独留小孩在家,严防小孩玩火,引发悲剧。

  “流动课堂”

  顺利开展

  支队结合消防宣传“六进”活动,主动与市教育局联系,共同商讨对留守儿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工作。支队专门安排人员分别在留守儿童相对较集中的几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展了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在消防知识讲座的课堂上,消防宣传人员根据防火、灭火以及火灾特性结合学校实际,以问答互动、故事引申等形式为学生们讲解消防知识,如:火警电话是多少,怎样牢记火警电话,怎样报警,如何逃生自救,怎样使用灭火器,怎样消灭初期火灾,怎样安全用电用气等。拓宽了学生消防知识视野,增强了防火安全意识。

  支队把关心留守儿童的安全与推进消防宣传“六进”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扎实开展:一是建立长期活动组织。由消防支队牵头,市教育局组织志愿者参与,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消防安全;二是坚持消防宣传走进课堂。建议每校每班每学期上一堂消防安全课,并利用节假日组织他们参观消防中队,过一日警营生活,丰富课外生活;三是定期举办留守儿童消防安全知识竞赛和演讲等活动,把留守儿童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来源: 南湖晚报   作者: 李雯婧 贾磊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瑞寺桥遗址出土罕见玉器 嘉兴地区首现
·用爱心包裹出美味粽子 端午情暖老人心
·城事:24名农翔社区居民带孩子走进福利院
·河水发黑 嘉兴钢丝厂废水渗排等因素使然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