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教育天地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中职跨区招生列入省教改和开放试点项目

2011年5月24日 10:38 [ ] [打印]

  按照“大市之内错位发展,县市之内不重复”的原则,整合集聚教育资源,优化区域专业布局和学校专业设置,打造优势专业集群,形成规模,打造品牌,培育特色,提高效益。近日,记者从市教育局职业教育处获悉,我市“以设区市为单位中职学校跨区域招生试点”列入省教育改革和开放试点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明方向,也为我市中等职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据介绍,我市目前共有各类招收全日制学生的中等职业学校31所,在校生6万余人,开设有16大类93个专业。由于在职业教育的起步期和快速发展期缺乏科学有效的学校布局和专业建设规划,各县(市)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专业设置一哄而起,求全贪多的现象。这也导致了不少县(市)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上,投入分散,浪费现象严重;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不高,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学生接受高质量、特色化的职业教育意愿无法充分满足等情况。“这些情况又引发招生区域封锁、无序竞争、就业比例失调、出口不畅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市教育局职教处处长周林泉说。

  “当前正是全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调整期,职业教育本身也应该主动适应这种形势,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方向转型。”周林泉认为,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树立区域一体化和全市职业教育“一盘棋”的思想,统筹优化专业建设,合理布局职教资源,全力打造特色化品牌职业学校和专业,促进生源合理流动,从而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支撑作用。

  “嘉兴城乡一体化优势明显,产业集群特色鲜明,统筹招生基础扎实,这些都为我们统筹专业设置与招生工作试点创造了有利环境。”市教育局副局长朱军一告诉记者,市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全市中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专门建立了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专业设置和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工作,并把统筹专业设置和招生工作,作为对职业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市教育局也把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纳入考核各县(市)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各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他透露,按照我市规划,两年内,全市所有成人学校将停止招生,全市专业布点数将减少87个,主体专业、特色专业、新型专业布点数分别压缩到33个、11个和7个。与此同时,注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门化建设和特色化发展,培育一批专门化和特色化学校,注重培育地方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拓宽跨区域统筹招生的渠道。“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职业学校跨区域招生数量达到招生总量的三分之一,桐乡、海宁、平湖职业学校达到20%以上,嘉善、海盐达到15%以上。

  另据介绍,我市还将通过组合政策推动统筹工作开展。通过加强专业评估,逐步整合同一县(市)域内职业学校已有的省、市示范专业;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跨区域招生奖励制度;建立跨区域生源就业保障机制;建立有利于跨区域招生的政策保障机制;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鼓励支持中等职业学校跨区域与高级技工学校、特色化专门化学校合作办学,探索订单招生、分段培养、合作育人的模式,促进生源流动,构建中职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王杭徽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新塍镇成功创办全区首张社区教育报
·记王江泾镇中心幼儿园"巧手做香囊"活动
·教育:嘉兴高级中学举行2011年高考研讨会
·秀洲区成教工作会议在王店镇成校召开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