踌躇满志的莫色拉且
莫色拉且在图书馆学习
周末是农民工平时是大学生
●一斤黄鳝3.5元,背矿石一天30元,他靠抓黄鳝和背矿石上完高中
●他曾幻想大学校长视察工地时能了解他并破格录取他,但这只是幻想
●他总是提前一个小时到教室,总是坐在第一排正中间的位子,从不迟到缺席
四年前,23岁的彝族小伙莫色拉且还是一个在西南民族大学工地上做杂工的农民工。半年后,挣够5000块钱的他重回校园,一年之后,他成为西南民族大学彝汉翻译专业的2008级新生,坐在自己修建的楼房里上课。而现在,因为家境贫寒父母无法负担大学费用,大三的莫色拉且周末仍然会到工地打工赚钱。他是农民工,也是大学生。
2岁丧父
靠假期背矿石念完高中
工地立誓
“我要回到这里上大学”
莫色拉且的家在凉山州越西县普雄镇可地村,那是一个四周被群山包围的小村落。在这个狭小的山谷里,一家6口人靠仅有的一点土地维持生活。1986年,在莫色拉且两岁的时候,父亲突然得病去世,那时,莫色拉且的大哥6岁,二哥4岁,还有一个刚满20天的妹妹。
“我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二哥到水稻田里捉黄鳝。”莫色拉且说,运气好的时候,一天能抓到两斤多,两斤黄鳝在镇上可以卖七块多钱。
从小学5年级开始,每到假期,两个哥哥便带着莫色拉且到附近甘洛县的矿山上背矿石。假期的每一天,莫色拉且都跟哥哥一起背着几十公斤重的矿石在一两公里长的隧道里穿行,一天的工钱是30多元。就这样,靠着抓黄鳝和背矿石赚到的钱,莫色拉且完成了高中学业。
但是,一向成绩不错的他高考落榜了。看着妈妈苍老的脸庞,想想家中债台高筑的状况,莫色拉且无奈地放弃了补习的念头。
2007年7月,他独自一人离开家乡,搭上了前往成都的火车。临走时,他身上只有68元钱。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成都,四处寻觅之后,他在西南民族大学双流航空港新校区建设工地,找到一份做杂工的工作,每天工资40元。
看看工地外漂亮整洁的校园,再看看自己满身的泥巴,莫色拉且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自卑,“我不敢走过去,生怕我身上的灰尘玷污了这个地方。”
每到晚上,听着从校园另一边传过来的彝族达体舞的声音,莫色拉且想上大学的心情就会更加强烈。“我当时就想,如果我能在这里上大学该多好啊!”
有时没有人的时候,莫色拉且也会冲着校园大声喊:“我要上大学!”
莫色拉且甚至还幻想过:如果有一天校长到工地上视察,主动跟他聊天,他会把自己的经历讲给校长听,然后校长破格录取他到这所大学读书。可是,终究是幻想,莫色拉且一直没有见到过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