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5月11日电这是一面面挺立飘扬的旗帜——废墟旁,瓦砾上,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汶川大地震灾区的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奋勇抗争,不屈不挠,铸造了一个又一个拯救生命、恢复重建的壮举;
这是一股股强大无比的力量——崭新的城池,漂亮的村庄,在三年灾后重建中,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灾区群众,众志成城,艰苦奋斗,在全国人民支持下,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村庄、工厂、学校……
党旗见证,誓言铮铮。
弹指三年,灾区已“沧海桑田”。在这背后,广大党员干部默默无闻的奉献,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是灾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
震中所在地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地震几乎摧毁了一切。镇党委书记受重伤,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人大副主席及9名政府干部失踪,多名政府干部亲人罹难……
灾难面前,党委是震不垮的堡垒;关键时刻,党员是群众的主心骨。
震后第一时间,镇党委组织全镇党员,紧急成立了搜救抢险、安置、医疗等工作组,迅速展开救援,成功救出被困人员500余人,救治伤员1000余名。
41岁的副镇长吴拥军负责重建协调和保障工作,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工地上奔波。地震中,他失去了父亲、大姐和已上中学的儿子。每当思念亲人的时候,吴拥军总是盯着那处掩埋家人的废墟默念片刻,悄悄抹去眼角泪水,继续埋头苦干。
整个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期间,全镇党员干部始终坚持战斗在第一线,用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在群众心里树立起不朽的丰碑。
在援建方和映秀镇党委的顽强拼搏下,2010年8月,一个藏羌特色鲜明的世界级旅游小镇从废墟上崛起,一个集现代化、公园化、民族化于一体的新城已经诞生。
在地震灾区的特殊战场上,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核心,一个组织就是一个标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广大党员干部用自己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践行着入党誓言,诠释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严防次生灾害,不能再让灾区群众的安全受到威胁,这是各地基层党组织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山区乡镇,德阳市绵竹清平乡党委在震后狠抓地质灾害地段隐患排查和制定修正防灾避险应急预案工作,并成立了应急灾害指挥联动体系。
2010年8月13日夜,地震次生灾害——特大泥石流突袭清平乡。清平乡党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共紧急转移5400余名群众。由于事先预警、事前警示和有序转移,这场3倍于舟曲泥石流流量的特大灾害中,损失被降到了最低,创造了被誉为“清平经验”的抢险奇迹。
科学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广大基层党支部和党员遵循的核心理念。
汶川县漩口镇震源新村,离“5·12”地震震源点仅1公里。在这里,一座座整齐统一的藏羌新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整洁的青石板街道修葺一新,健身场所、停车场、自来水入户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走进震源新村党总支办公室,墙上挂着“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进单位”的奖状和“三百工程”的成果图片。灾后重建带来的巨变记载着新村人的辉煌和成就。新村人感触颇深,但说得最多的还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有了先进的党总支部才有了先进的震源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