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大小城事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嘉兴花园五住户抱团开展“绿墙行动”

2011年4月29日 08:44 [ ] [打印]

  -《春天,让我们一起去“绿墙”》后续报道

  春插一株苗,夏秋一树花,这是参加晚报“2011·绿墙行动”的读者们现在的心愿。从记者目前收集的信息来看,这样的心愿估计会在很多读者中实现。今年种植的凌霄花苗,长势普遍喜人,到了凌霄花开的季节,好消息会一个接一个传到晚报来。

  去年的凌霄花苗不幸夭折

  前几天,家住城西嘉兴花园小区的67岁陈龙翔老人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他和小区的几户邻居一起,在小区东南一角的围墙边设立了个“绿墙”地点,现在,这些凌霄花苗长势喜人,大家都很期待今年夏天能看到凌霄花开。陈龙翔邀请记者去看一看,记者跟陈龙翔约在了前天见面。

  陈龙翔家是联排房屋,有个小花园。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后,陈龙翔就在家种种花草,之后又爱上了书法、摄影和上网。陈龙翔家的院子前刚好是小区的一个角落,这里除了跟外边马路隔开的围墙和小区绿化外,一直空着。于是陈龙翔在这里种了几株金银花。

  去年,晚报开展送凌霄花苗的活动时,陈龙翔也领了几株花苗种在这个角落。之后,凌霄花苗也陆续发芽了。没想到的是,偶然的一天,陈龙翔发现一株凌霄花苗被人踩了,这让他很难过,而另外一株发芽的凌霄花苗,也因为被两簇孝顺竹遮住了阳光,很快夭折。

  邻居们共同栽种花苗

  今年,晚报开展“2011·绿墙行动”后,陈龙翔又想领几株凌霄花苗。看着自家门前的围墙边,陈龙翔觉得可以在这里设立一个“绿墙”地点。然而晚报“绿墙行动”为了扩大凌霄花苗种植范围、避免浪费,规定一户人家只能领取3株花苗。

  陈龙翔在小区散步时,跟几个经常在一起聊天的邻居谈起此事,以退休老人为主的这群邻居都觉得陈龙翔的想法好。随后,这些邻居纷纷来晚报报名领取花苗。5户人家一共领取了15株凌霄花苗。

  领回去后,大家来到陈龙翔家门前的围墙边,共同种下了这些凌霄花苗,其中在小区里靠墙的位置种了9株,在小区外靠墙的位置种了6株,由陈龙翔管理和照顾这些花苗。现在,15株凌霄花苗中,有14株都很顺利地发芽了。邻居们只要有空,就会到这里来看看,看到凌霄花苗发芽,大家都很开心。

  物业很支持“绿墙行动”

  因为去年的凌霄花苗被人不小心踩了,为了提醒其他人注意,防止不小心踩到花苗,陈龙翔专门在围墙上写下了“栽养凌霄藤绿墙活动地,请大家爱护”的字样。

  前几天,小区物业公司负责人在检查小区卫生情况时,看到了陈龙翔写的字和种植的凌霄花苗,他们非常感兴趣,觉得这样的做法是给小区增加美景,值得鼓励。

  当得知两簇孝顺竹会遮住阳光,影响凌霄花苗的生长时,物业公司的负责人派人砍了两簇孝顺竹。“你们今年先尝试,如果美化的效果好,明年可以往小区里的其他围墙边推广,到时可以在其他地方也种上凌霄花苗。”

  有了物业的支持,陈龙翔更精心地照顾这些凌霄花苗,他告诉记者:“我还查了一些关于凌霄花的培养技术,现在才种下30多天,花苗长成这样我们很开心,争取今年开花,到时再喊你来看美景。”

  你当初从晚报领取凌霄花苗了吗?快去看看你栽下的花苗吧,它们已经越长越大,红红的芽里早已长出了绿叶。如果你有关于凌霄花苗的好消息,欢迎到晚报99号网站(www.jx99hao.com)来“晒一晒”哦。

来源: 南湖晚报   作者: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交警:“师傅,你太累了,也该歇歇了!”
·一代文宗朱彝尊故居曝书亭有了指路牌!
·日本大地震余波荡漾 日产相机大范围涨价
·查阅历史资料:老底子的红色刊物成热纸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