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考越演越烈 小升初,你为何如此沉重?
一年一度的小升初即将开始,为了遏止择校,教育部再出新招——启动“身边的好学校”主题介绍活动,帮助家长更多地了解所谓“名校”以外的其他学校的教学特色和优势,为孩子选择身边的学校就近入学。(据4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
个人认为,这个活动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几乎无论在哪个城市,对于那几所屈指可数的名校,家长们都津津乐道,如数家珍;但对于此外的其他学校,却都知之甚少。而由于名校毕竟是少数,无论自己和孩子再怎么使出浑身解数,多数适龄儿童未来就读的初中都将是这些榜上无名却普遍存在的学校。可在此前,就算家长们渴望了解这些学校,却并没有什么渠道,因为长期以来,由于个别名校过于抢眼,这些学校显得相当低调。现在,教育部牵头对这些学校的教学特色和优势予以集中展示,引导家长将关注的范围扩大,不能说没有益处。但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教育部网站上列出来的北京的那些“身边的好学校”(可能是活动刚开始,目前还只限于北京),能被家长认同是“好学校”的恐怕是凤毛麟角。
其实,几年前,北京等城市就针对初中相继启动了“基础薄弱校巩固工程”,对很多此前师资和硬件条件相对有限的学校进行了补给,该盖楼的盖楼,该修操场的修操场,该充实教师队伍的充实教师队伍。连远郊区县和位于城市边缘的农村初中学校都没有放过。仅2004年,为缩小城乡基础教育的差异,北京市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就已达到8.49亿元。据参加过北京市教改方案制订的专家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目前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在师资和硬件上的差别并不太大。
而所谓名校是否真如想象中那么好?在笔者的采访过程中,曾有北京市某重点高中初中部的老师透露说,他们的初中虽然引得全市最优秀的小学生们趋之若鹜,但客观地说,实际教学水平相对有限。因为虽然该校高中历史悠久,但初中部组建时间很短,老师都是临时从高中调拨的,针对初中教育的经验明显不足,之所以名声在外,是因为靠高中的金字招牌吸引来了优质生源。“只要菜新鲜,就不怕厨师的手艺一般。”
可以这么说,在一些城市,比如在北京,现在名校与一般学校的差距,其实主要不是在硬件和师资上,而是在生源上。缺优质生源,是弱校成为“好学校”的最大障碍。
名校“掐尖”抢得了优质生源,再加上本来就相对较强的硬件和师资,自然能“生产”出一批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这样的学校,自然更有条件收取高昂的赞助费(美其名曰“自愿捐资助学费”),自然更容易受到上级“关照”,自然更容易引来较强师资,又自然更容易招来优质生源……反过来,丧失优质生源、师资优势的弱校更无法竞争,更不受家长待见——最终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恶性循环。
最终也就形成家长争着让孩子上那几所传说中的“好学校”,但对哪怕是在身边的、本来也算是不错的“好学校”不屑一顾的局面,以至于“择校”愈演愈烈,衍生为一个民生难题。
破解这个难题,关键在生源,“牛鼻子”在“择校”。也就是说,必须制止愈演愈烈的学校“掐尖”行为,降低家长们的“择校”欲望。
其实,“不选择学生”,正是学校被教育部列为“身边的好学校”的一个条件。但是,现在允许电脑派位以外的推优、点招、考特长、共建等等小升初方式,无不是在加剧“掐尖”和“择校”。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家长心目中的“好学校”,正是“择校”的“肇事者”。
“好学校”主要不是靠介绍出来的。要让家长真的认可“身边的好学校”,不再为孩子择校焦虑、奔波,有关部门除了继续从硬件、师资加强弱校投入外,当前更应该做的,还是进行小升初改革,缩小而不是扩大电脑派位以外的小升初渠道,尽量减少择校行为,让优质生源也流向“弱校”。唯有这样,学校强弱分化才不会继续恶性循环下去,才能真正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身边的好学校”,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家长认可的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