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秀洲文明网 > 专题 > 创新案例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小喇叭吹遍校园,“村村响”响彻窗外

2011年4月15日 15:26 [ ] [打印]

   一、创意单位: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中心小学 

   二、活动范围:洪合镇中心小学学生 

   三、活动背景:

  近年来,秀洲区洪合镇中心小学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积极实践,大胆探索,以红领巾广播“村村响”为平台,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聆听窗外的声音,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才干;同时也通过“村村响”小喇叭这一平台,把同学们成长的声音送到千家万户。

   “村村响”小喇叭以学生采编、撰稿、播音的形式进行,每周制作一期,分两天播出,每天早晚两次,时间为10分钟。主要内容包括学生校园生活、假日社会实践活动、家庭生活、新居民子女家乡风俗人情、学校新闻和社会新闻等。通过一年多的运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四、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开展培训

   1  、制定详细计划。每学期初,我校都要召开校级中层领导班子会议,具体商讨开展“村村响”小喇叭运作的方案,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详细计划。会上,邀请镇领导、镇广电站的同志到场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使《洪合镇中心小学“村村响”工程实施方案》尽量做得完美无缺,与镇里开展的一些关系民生的重大活动相接轨,确保了这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2  、人员落实到位。为了抓好“村村响”小喇叭的正常运作,学校成立了一个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亲自出马担任组长,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也参与进来担任副组长,具体由政教主任刘建堃负责日常工作,教导员沈丽丰、团支部书记袁士娟及各办公室的负责人协助。同时,通过四五六年级班主任的推荐及同学自荐,经过领导小组的选拔考核,组成一支播音员队伍及小记者采编员队伍,为下扎实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3  、加强培训指导。为了加强对小记者队伍的培训,我们组织所有小记者阅读《嘉兴日报》、《南湖晚报》等报纸,指导他们阅读新闻报道稿,从阅读中感悟写新闻报道的基本思路。同时还不定期召集小记者们集中在会议室里进行专题培训,小记者们平时上交的稿件都由沈丽丰、周晓明老师专门负责进行指导和修改;对播音员队伍的指导则由袁士娟老师具体抓,每周三中午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组织他们读稿子,帮助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指导他们如何更有感情地去读,使他们的播音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二)校内苦练功,校外请“高手” 学校自成立“村村响”小记者队伍之后,每周都要进行校内练兵,由写作水平比较好的周晓明老师指导他们如何写新闻报道,告诉他们写新闻稿的基本要素,传授他们很多写作的技巧。同时,各语文任课老师也加强课堂练兵,对这批“村村响”小记者开“小灶”式地加以指点,使他们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同学们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相互交流,在探讨的气氛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新闻创作水平,为提高“村村响”小喇叭的播出质量提供了保证。

  镇广电站的余站长、播音员小戴也很热心,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总会全力支持我们的工作,特别是技术上的支持。在这些校外“高手”的悉心引导下,我们的小播音员进步很快,播音的水平和质量得到快速提高。

  另外,来自家长、学长的大力协助也是不可或缺。在洪合镇江中学读初的李金斌同学曾是我校培养的一名红领巾广播站播音员,朗读水平已达到较高层次,听说学弟学妹们对“村村响”小喇叭的播音缺乏自信,就无私前来帮助,指点刘青、郑进等小播音员,使他们收获不浅,播诵的能力得到较快提高。良三村的村民委主任李海明、农村老党员老汤等社会各界人士也在我们的小记者采访采风活动中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嘉兴毛衫城的负责人徐根华等企业界人士对我们小记者的采访活动积极配合,让我们十分感动;学校后勤部门的全力支持,也使我们小记者在外出活动的时候有了更安全的保障。特别是秀洲区副区长周坚、区教文体局张刘祥副局长及镇文化站,党政办的领导也多次前来学校调研“村村响”的实施情况,使这项工作得到了全校上下的高度重视,为出成绩、显效果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三)透过事件教育人,通过实践长才干

  “村村响”小喇叭的播出内容主要抓住三条主线:一是利用校内的事进行教育。利用校内好人好事,师生的先进事迹,突发性事件等进行正面教育或警示教育这些稿子大多很受学生欢迎;二是捕捉社会上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如:“拾金不昧”、“见义勇为”、“扶老携幼”等先进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和弘扬,这些身边事很能引起学生及村民的共鸣,有吸引力;三是适当抓住坏人坏事坏风气对学生进行反面的教育,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积极倡导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

  我们深知,实践是培养才干的最好手段。暑期我们组织小记者们赴本镇的良三村进行“新农村采风”活动;为了解金融危机对我镇羊毛衫产业的冲击,我们组织小记者们前往嘉兴毛衫城进行采风和采访;为了解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贡献,我们组织小记者到科创园区里的国强电动横机厂、秋维特针织制衣有限公司等多家规模企业进行采访报道,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增长了小记者们的才干。

  五、活动成效:

  学校师生参与“村村响”建设工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成绩:

  (一)密切了学校和社区的联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校园实践走向社会生活实践,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飞了童心。同时,活动也带动了社区资源对学生的开放,为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了机会、创造了条件。使校园和社区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   (二)密切了学生与学生、学生和家长的联系。活动的深入开展让更多的同学成为听众,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文化修养。几个小伙伴课余时间一起听广播,交流听新闻的体会和心得,很多同学都成了“村村响”小喇叭的忠实听众。在孩子们的影响下,许多家长也加入到听众的队伍中,他们乐意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关心当代小学生的思想动态,他们从中了解学生校内外的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的细节,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也掌握了更多的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据我们了解,部分家长因陪孩子听广播的时间多了,打牌、搓麻将的时间少了,在与孩子一起听广播的过程中,家长也得到了教育,可谓一举两得。小喇叭成了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纽带和桥梁。   (三)密切了本地居民与新居民之间的关系。 我镇外来人口比例较高,新居民总人数已占全镇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这些新居民大多居住在全镇各个家庭的出租房中,他们整天忙于生计,缺乏了解当地信息的渠道,听广播是一种最方便的途径。因此广大新居民都十分喜欢听广播。当我们的“村村响”小喇叭响起后,深受广大新居民的欢迎。在广播中,这些新居民更加关心第二故乡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态势,从中也更加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对他们尽快融入本地人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例如:李淑君同学撰写的《我眼中的外地人》、胡丹婷同学撰写的《我眼中的洪合人》经过“村村响”小喇叭的播出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产生了较好的反响。

  同时,“村村响”小喇叭也使当地居民加深了对新居民的了解,因为我们在广播中经常会安排一些关于全国其他地区的民俗风情知识介绍,也对各地的土特产品进行简要的介绍。通过这些知识的宣传,促进了新居民与本地居民的相互了解,使大家和谐相处,共同取长补短,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

  (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才干

  “村村响”小喇叭的播出赢得了阵阵喝彩声,这项工作凝结了整个采编播队伍的心血。同学们在参与“村村响”小喇叭的采编播工作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用自己好奇的眼睛观察周围的点点滴滴,积累了大量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宽了自己的视野。郑进同学来自四川成都,他和同学汪佳思是第一期“红领巾广播村村响”的播音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说:“第一次,紧张!录了好多遍!激动!我们这些外来学生,暑假游泳没去处,安全是个大问题,急需要防范知识,一想到我的声音在这么大一个镇的每家每户回响,给同伴们送去知识,我能不开心吗?”郑进的妈妈在镇上的一家厂里打工,向记者提起儿子在异乡读书被学校重视参加了这么“高档”的活动,就乐呵呵地笑:“这学校好哩!我儿子能力提高得很快,最近参加普通话朗诵比赛还得了个奖!”汪佳思的妈妈也说女儿经常对着电视,模仿主持人的一举一动,主持的水平提高很快。

  “红领巾广播村村响”的开播,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小主人意识,又能让他们从校园、家庭走向社会,开阔视野,尽情地去了解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风土人情,大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观察社会的能力,意义深远。小广播连着大舞台!相信这样的平台正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理想选择。

来源: 秀洲新闻网   作者:    编辑: 朱琴燕

 相关稿件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