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
嘉善高级中学 谢 波
我市高考一模和平时考试的情况显示,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基础知识和审题、答题能力的欠缺。因此,采用何种对策,破解历史解题能力,是当前值得我们重视与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将从高三学生在历史高考复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逐一作出对策,以供高三学生参考。
在最后复习阶段,教师往往会以自己的感觉,代替学生的实际情况,总觉得学生已经掌握好了。其实不然,许多学生仍然存在课本基础知识和历史概念掌握不够扎实的情况,在考前的测试中,总是做错题或答不出更多的东西。因此,回归课本、夯实基础、掌握基础史实和历史概念,成为广大考生必要的对策,具体可做如下操作:
第一,对照《考试说明》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两大高考指向书,掌握好全部的基础知识和历史概念。任何在复习中拔高或超越这两本书的范围和要求的做法,除了增加学生负担和焦虑畏难情绪外,没有任何好处。第二,关注学生对历史概念解读的全面与准确性,通过一定的检测手段,了解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和历史概念的掌握情况。第三,建议将课本的文本内容,作为材料来读,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提炼、分析能力,同时又巩固了课本基础知识。
由于新课程采用的是专题式模块,历史的体系结构被打乱,这让老师在最后打通复习时,会感到较为吃力,因为学生脑中只有凌乱、割裂的知识,缺乏整体的概念、理解和认识。因此,学生普遍缺乏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的掌握。为此,帮助学生打通、建立起通史框架,并掌握好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也已成为必要的对策。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这样进行:
按照“三通”原则,即通古今、通中外及通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完成必修三大模块内部打通的任务,在模块专题内,建立起古今中外内在的联系。例如,2010年高考第38题,就是围绕着“必修二”中“民族工业”的专题出题的,所以我们应当先完成模块内部的打通复习工作。如果从三年的高考主观题看,更多的是在必修一、二、三和选修三、四中跨模块出题。我们复习时可以时间为坐标,以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为切点,将五本书的内容打通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和阶段基本特征,让学生对各时间段中东西方之间的关系比较、各块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都能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实际体系结构的归纳提炼工作,最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完成,并让学生自己学会归纳总结,促使其记忆、归纳、提炼、表达多种能力得到提高。
近年高考,无论是在选择题还是在主观题,大都以材料的形式出现,今年也不会例外。而学生在对材料题的解读和针对性答题方面的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最后阶段,突破材料题解答能力,已成为复习的重中之重。具体操作时,一方面可让学生全面树立起主流史观,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重视现代化史观、整体世界史观、文明史观,不放弃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具备现代意识、开放意识、和平意识、国际意识等。另一方面可对学生进行材料题的“做法”指导。如学会分析出题者的立意(主题),注意审题,带着问题(分值)看材料,学会提炼、概括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注意规范答题(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工整化),尽量用试题所涉及的教材语言回答问题等,用代表性的高考材料题,对学生进行分析指导,并进行针对性、跟进式专项训练。
【谢波简介】浙江省历史特级教师,嘉兴市名师。嘉兴市新世纪专业技术带头人,浙江省历史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现任教于嘉善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