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李卫宁就今年“五城联创”工作强调全力冲刺 夯实基础 巩固提升

2011年4月10日 07:29 [ ] [打印]

    昨天上午,我市召开推进“五城联创”暨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表彰会,总结成绩,表彰先进,研究部署今年“五城联创”工作。市委书记李卫宁在会上强调,要立足新起点、明确新目标,全力冲刺、夯实基础、巩固提升,以“五城联创”的新成效推动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市领导鲁俊、冯志礼、武亮靓、梁群、张阳升、顾玉龙等出席会议,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应邀作了《留住城市文化的“根”与“魂”》的辅导报告,国家有关部门及省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应邀出席会议。

  李卫宁指出,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把文明创建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行动,扎实推进“五城联创”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创建机制日趋健全、创建基础日趋巩固、创建氛围日趋浓厚、创建成果日趋增多。李卫宁说,推进“五城联创”,是实现“三个提升”的内在要求,是庆祝建党90周年的现实需要,是落实发展惠民要求、加强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体现,是对创先争优活动成效的最好检验。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主攻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不断开创创建工作新局面。

  李卫宁指出,今年我市“五城联创”工作的目标要求是:全力冲刺、夯实基础、巩固提升。全力冲刺,就是要全力打响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两连冠”,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等攻坚战。夯实基础,就是要扎实做好国家生态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基础性工作。巩固提升,就是要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等的创建成果。

  李卫宁深刻分析了我市在“五城联创”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面临的严峻形势,并分别就五个方面的创建提出具体要求。他强调,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要以老住宅区整治改造、环境卫生清洁、交通秩序畅通、市容市貌整治、市政设施完善、市民素质提升“六大专项行动”为抓手,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社区建设水平,深化作风效能建设,强化嘉兴创建特色,形成嘉兴创建品牌。在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及国家生态市创建中,要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畜禽污染治理,坚持铁腕治污,加强入境交界断面地表水监测,进一步实施水源保护工程。在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中,要努力做好完善政策、公共交通优先、宣传引导等工作。在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中,要加强支持部队建设的力度,深化军地合作,进一步完善党政主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大双拥”工作格局。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中,要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推动专利技术实施转化和企业知识产权服务工作。为推动“五城联创”,今年我市还要努力抓好东部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进一步巩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创建成果。

  李卫宁强调,要强化工作合力,加强组织领导、宣传引导、考核督导,确保各项创建任务落到实处。各部门要认真对照创建内容,狠抓工作落实。各县(市)要结合市委、市政府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要求,做好研究部署。

  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鲁俊与南湖区、秀洲区、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部分责任部门签订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任务责任书》。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编辑: 张兆利

 相关稿件
·五城市携手"治"太湖促嘉兴水质持续改善 向国家考核组交出满意答卷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