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11年的献血史,7400毫升的献血量使他成了平湖的献血“状元”;他有6年的中华骨髓库志愿者身份,这次终于有了配对的对象。面对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打来的征询电话,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捐献。于是,一条濒危的生命有可能在他的捐献下重获新生。
昨天下午,记者在新埭医院见到了正忙着给病人看病的张在发医生。面对记者采访,张医生心情很平静,他说:“能用自己的血去救人是很开心的事。”
11年献了
一个半成人的血
张在发医生今年45岁,1988年毕业后分配到新埭医院工作。提起张在发,新埭与周边的居民几乎都知道他。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张医生是位无偿献血志愿者,而且是连续11年每年献血两次的人。张医生清晰地记得,1999年9月9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与医院领导一起参加了单位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当他看到鲜血从体内流出,想象着自己的鲜血输入别人体内,救治他们的生命时,张医生直说这么做很值得。
有了第一次单位组织的献血,接下来的献血则是他自发的。张医生对记者说,起先的献血量并不大,每次200毫升,三四年以后,他就开始每次献血400毫升,并一直到现在。张医生的妻子是同医院的医生,因为体重关系没达到献血标准,于是张医生就开玩笑说,妻子献血的事就由他来承担吧。
“有几次血库里存量不够了,就会发短消息过来。”张医生说,每次接到这样的短信,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去献血。11年了,张医生的献血总量已经达到7400毫升,相当于一个半成人的正常血量,他也凭这个数字成了平湖市的献血“状元”。
报名当中华骨髓库
志愿者
在张医生的家里,摆放着众多因献血而获得的奖杯与证书,比如浙江省无偿献血奉献奖、嘉兴市无偿献血先进个人、嘉兴市无偿献血银奖等。
此后,张医生申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的队伍,并且留下了血样。张医生告诉记者,前几年他看到许多关于白血病患者的报道,作为医生,他知道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这些患者,绝大部分都需要依靠异地配对。于是,在家人的支持下,2005年6月24日,他前往杭州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了一名志愿者。
“快6年了,我一直等待着管理中心的电话。”张医生说,只要接到管理中心的电话,就说明有人与他的造血干细胞相配,他可以去救人了。但遗憾的是,他一直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
管理中心
终于打来电话了
张医生的愿望终于在这个月初实现了。4月1日,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给嘉兴红十字会发来一张通知单,告知张医生的血样与一名白血病患者相配对,希望张医生再送一份血样作高分辨检测。
“发通知后的第二天,管理中心又亲自给我打电话征询意见,请我考虑一下。”张医生说,刚接到电话,确实有些意外,但他马上回过神来,坚决告诉那名管理人员,他同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并让相关单位直接来取血样。当天下午,张医生的新鲜血样再次被取走了。回到家,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妻子时,妻子笑了笑,表示赞许。
昨天下午,记者电话联系了做高分辨检测的深圳市血液中心HLA实验室工作人员邹红岩。邹红岩告诉记者,张医生的血样在这两天就会收到,“我们替患者谢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