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要让农民富起来
春回大地,农忙正当时。3月以来,我市农业部门多次组织农技培训,一批批农业专家走进讲堂,为农民传授最新的选种、栽培技术;一批批技术人员走向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实际中的科技难题。
“米袋子”、“钱袋子”两手都要抓
“嘉兴土地肥沃,有足够的时间在上半年种一季经济作物,在下半年种一季晚稻。‘钱袋子’和‘米袋子’两个可以一起抓。”在3月中旬的一次农技培训活动中,南湖区农经局局长陈桂林如是说。
那次的农技培训在新丰镇举办,主要是向农户们介绍、推广生姜+晚稻的“万元千斤”模式,新丰镇有60多名农户参加。拿着会场上发放的介绍资料,农户认真地翻阅着;在农业专家讲解过程中,农户不时地记录着。
“高效农业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陈桂林说,“万元千斤”的模式,就是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结合,上半年种植经济作物,要有1万元的产出;下半年种植粮食,要有1千斤的收获。在粮食有了保障的基础上,要让农民们尽快地富裕起来。
在农技培训活动中,农业专家对生姜的种植,从选种、消毒、催芽、肥水管理、病虫防治等各个方面都逐一进行了解说。对田间栽培需要哪些技术,需要注意哪些环节,也进行了探讨。“传统的技术要保留,新的技术也要继续探索,也要学习别人别处的做法。这样的话,才能不断地改进和提高种植技术。”陈桂林说,在他看来,种植生姜也是农民们致富的一条途径,用大棚来种植的话,基本上净利润都在1万元以上。因此,对生姜种植,政府每年都储备了大量的姜种,还出台了各项扶持政策,保障农民们经济增收。
据介绍,在南湖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比较普遍,各个乡镇都有各自的特色。如大桥镇有1万6千亩的葡萄,有将近1万1千亩的大棚蔬菜;凤桥镇有1万2千亩的水蜜桃,1万4千亩的茭白;新丰镇则以种植生姜为主。产业的分布清晰,农民也从中获得了实惠。
有求必应,“科技服务”随时在行动
3月份以来,新丰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姚金林一直很忙,不仅要参加各种农技培训活动,向农户传授农技知识,更要走进田间地头,实地为农户解决技术难题。虽然很忙,但老姚却不以为苦,他说,让农户们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实现增收致富,他心里非常高兴。
老姚在新丰镇上有个工作室,是专门为农户们提供农业技术的咨询与解答的。老姚说,他们一共有10多个技师,分布在各个村,涉及农业的各个方面。工作室每年发放各种技术资料、宣传册有上万份;办公室里的热线电话,每天也总是响个不停。
“对于农业技术,首先要对农民们讲,让他们知道,然后再到实地去看,这样他们学习起来快,容易学会。”老姚说,讲解、演示、指导,分几个步骤去传授农业技术,农户们接受起来比较快,可以真正地派上用场,效益也可以马上显现出来。“我们教技术一定要把他们教会,如果只让农民们知道,但他们不会,那也是没有用的。”老姚说。
在老姚看来,掌握了农业技术,能极大地增加经济收入。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农户们对农业科技的考虑也变得很主动。“一般来讲,面积小的农户,技术的需求相对来讲要少一些;面积大了,如果1亩地1年通过技术,可以增收1000元,100亩地就是10万元。那么,农户对于技术自然就要求高了。”老姚告诉记者,很多农户不仅会打电话咨询,更会找上门来询问。而对于农户们的求助电话,如果是简单的问题,直接就在电话里解答,如果比较复杂的,则会到田地里实地查看。
紧跟步伐,用技术实现增收
在新丰镇有很多的种植大户,村民封水林就是其中一名。他和朋友一起搞了30亩大棚,其中种植了3亩生姜,每亩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
“大棚生姜的收入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持,光靠我们自己种生姜也是不行的。”封水林告诉记者,镇里推广生姜种植模式后,他是从去年开始种的。镇里对他们这些种植大户,不管是从政策上,还是技术上都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从选种到怎么种,从什么时候开始种到病虫害怎么防治等等,各方面都有培训的。”封水林说,在生姜种植的各个环节上,他们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技术帮助。他觉得,正是因为有了技术的保障,他们在种植的过程中才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只要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都会去找老姚的,他也经常往我们这里跑。”同样是生姜种植户的陆保荣告诉记者,以前传统的种植方法效率不高,而且还容易导致生姜坏死。现在有了技术和政策的支持,他们采用了新的种植模式,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生姜种植的姜瘟,还大幅度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经济收益。
“好的技术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以后有更新、更好的技术出来,我肯定是要跟进的。”陆保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