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重庆市教委副主任回应当地70多万大学生“再学工农兵”

2011年3月20日 08:24 [ ] [打印]

  重庆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访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委副主任赵为粮

  在校大学生培养与实践相结合是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之一,2010年末,重庆官方发起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全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求重庆在校大学生在4年就读期间参与种树,带薪实习,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到企业或服务一线做工,开展学军撰写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

  2011年寒假,重庆市教委组织十万大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此间,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副主任赵为粮接受了中新网记者的采访,阐释这一重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参与社会实践的本质是向人民大众学习

  “几乎所有人都认同现在的大学生应该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重庆大学生学习工农兵就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载体,工农兵是人民大众的代表,学习工农兵,就是学习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奉献的不平凡的精神,其本质是学习人民大众脚踏实地的优良品质”,面对重庆70多万大学生“再学工农兵”所引发的一些议论,赵为粮说。

  重庆师范大学2008级新媒体专业的苟徽是今年重庆十万参加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中的一员,来自四川农村的苟徽没有回老家,而是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在重庆主城沙坪坝区曾家镇农安村的“三进三同”(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活动。

  实践活动结束后,苟徽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感触:“在这城乡结合部的农村生活的7天让我改变了自己的理想,看到农安村的栋栋砖瓦楼房、家家门前都有柏油马路,我就想起了家乡人还住着竹条瓦房、走着田间小路;看到每家农户都有自来水、用沼气做饭,我就想着我的家乡人还在挑水烧柴。以前,一个农村孩子能在城市里扎根是一种荣耀,而现在的我想毕业后回到家乡,用知识和汗水改变自家和周边农村人的命运。”

  苟徽的话也让赵为粮深有感触:“现在不少大学生尽管出生在农村,但不少孩子从初中起就在县城或市区的中学住读,之后又考到了大中城市的大学,这样从校门到校门的农村学生其实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知之不多,‘学农’可以促使他们了解国情;而到企业做工,可以让大学生了解企业的需求,及早进行职业定向和职业规划;‘学军’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重庆开展的大学生实践活动后,一些家长也看到了孩子的变化。西南政法大学应用法学院学生张惜晨的家长张春秋向记者讲述了孩子的变化:以前只要一放假,孩子常是晚上不睡、早上不起。而在实践期间孩子每天按时起床上班,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孩子在开始实习时,抱怨每天像个机器人总在重复简单的工作,且责任大。但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回家后的抱怨越来越少,而是向我们描述工作中的快乐和新鲜事,并有了责任心。

  张春秋说:“将平凡的工作干精彩也是一种人生境界,以前总担心孩子出社会以后眼高手低,通过女儿的变化让我相信,这些90后的孩子们也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精彩来。”

  据重庆市教委等有关部门介绍,在今年启动的大学生实践活动中,当地高校学生踊跃报名,报名人数远远超过实际参加人数,大部分学生家长也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在两家门户网站的民意调查中,支持这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网民均超过70%。

 [1] [2] 下一页

来源: 中新网   作者: 记者 郭虹 杜远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国美家电以旧换新曝违规操作 商务部要求立即整改
·新疆柯坪县发生4.6级地震 周边城市震感强烈
·河南省封存1512头“瘦肉精”生猪 163.1万头待检
·居民消费意愿降至12年新低 扩容消费更待提高收入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