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现代田园城市 3年建设211.7公里生态绿道

2011年3月10日 02:02 [ ] [打印]

  昨天傍晚,吃好晚饭,家住亚厦·风和苑的沈小姐再次带着儿子到家门口的生态绿道上散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与正在绿道上散步的邻居聊聊天,沈小姐直感叹这样的生活太惬意。

  如今,秀洲市民多了一个安全舒适、轻松惬意的慢行绿色空间。进入3月以来,秀洲区已基本建好的全长3.8公里的新塍塘、北郊河和杭州塘沿岸生态绿道试验段,吸引了附近不少居民前去“尝鲜”。

  记者昨天从区规划与建设局了解到,在对该生态绿道试验段周边景观提升、完善配套设施的同时,今年秀洲区绿道网建设还将全面铺开,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区范围内建成211.7公里绿道,打造一个安全生态、服务完善、多层次、多功能、复合型、宜居宜游宜业的现代田园城市。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3年建成211.7公里绿道

  利用公园内原有良好的生态景观,辅之以适当的道路改造拓宽、绿化补种提升等措施,这几天,在秀洲区春晓公园新建的绿道上,前来休闲散步、骑自行车的市民日益增多。

  “秀洲区拥有大量的生态湿地、湖泊、绿地,以及很多的公园、历史文化景点,但目前这些绿色空间大多数与居住社区隔离,使用效率较低。”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整个生态绿道建设,秀洲区都将以改造利用为主,以拆迁新建为辅,严格按照原产权、原生态、原居民、原文化来进行建设,最终实现“一年试验成线、两年基本成网、三年完善成景”的目标。

  根据计划,今后3年,秀洲全区范围内将建成绿道211.7公里,包含主干道绿道138.9公里,次级绿道72.8公里,服务驿站7处,其中今年新建生态绿道63.1公里,包含城市绿道30.3公里,社区绿道32.8公里。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改造提升,有效保持秀洲区域内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等自然系统,并在周边绿地广场、自然保护地、商业办公区、居住社区间建起串联贯通的休闲滨水廊道。

  凸显空间地域特色

  “两轴三片”实现绿道网全覆盖

  作为嘉兴市“三环八放射四连”绿道系统的组成部分,秀洲区的绿道网建设将按照“两轴三片”格局,把全区主要的城市功能区、风景区、农业园区、城镇与乡村有机串联起来,最终形成覆盖全区域的网络化的绿道空间形态。

  根据各镇空间特色和功能分区,秀洲区的绿道网建成后将分成“北、中、南”三大片。北片以串联湖荡、贯通湿地为主,促进北部湿地的开发利用;中片以提升秀洲新区功能为主,通过绿道来串联城市重要的商业、居住、公园、绿地、历史文化遗迹等资源点,为城市居民游憩休闲、运动休闲、户外活动等提供空间;南片联系洪合、王店新市镇和主要的农业园区,以生态农业观光、郊野休闲为主。

  “全区生态绿道建设还将贯穿低影响开发(LID)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绿道网‘截、滤、渗、蓄、保’等功能,在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也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结合绿道连接的城镇、农业园区、风景区、湿地等发展节点,今后秀洲区还将重点安排慢行道、标志系统、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及服务系统、交通与换乘系统等,为市民提供休憩、指示、停车、换乘、卫生、安全等服务。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编辑: 张兆利

 相关稿件
·总体定位之关键词:生态环境优美 构筑现代田园新城的秀洲核心区
·新塍镇"一村一品"打造现代田园新新塍
·【十二五·起航】“绿色秀洲”—“田园”注解:生态湿地 休闲旅游
·【我在现场】初春田园休闲体验游 “2011王店赏梅节”拉开序幕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