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秘诀:通过“大棚生姜—晚稻”轮作实现粮经种植双丰收
人物脸谱:杨金良,南湖区新丰镇净相村村民,种植露天生姜20多年,2010年,开始采用“大棚生姜—晚稻”模式,当年4亩地就收获了13万元
从正月初十到现在,杨金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熏房,看看正在经历熏姜环节的姜种情况。据杨金良介绍,熏姜是生姜种植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步骤。用熏姜的方法催芽,可以对姜种起到破除休眠、杀菌、逼水、催芽的效果。“这段时间我丝毫不敢大意,不光因为这些姜种就值2万多元钱,更因为刚搭建的大棚等着去种植这些姜种。”
和生姜种植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杨金良,种植大棚生姜却是个新手。之前,杨金良种植的是露天生姜,一年辛苦下来,收入也就三四千元。因为露天生姜收获季节在每年的7月中旬,刚好使得7月初种植的晚稻丧失了种植时节。“那时每亩地一年只能种植一季生姜,收入自然不高。”杨金良说。
面对农民增收困境,2009年新丰镇农技中心动起了轮作制度创新的新模式。为让生姜的收获时节提前,农技中心指导农户种植起大棚生姜,而为适度延迟晚稻的种植季节,农技中心又从嘉兴市农科院引进了优质早熟晚粳类型品种。通过“一早一晚”这两项措施,新丰镇成功衔接了生姜和晚稻的种植期,至此生姜种植和晚稻种植争地的难题得到了解决。
凭借露天生姜种植积累的经验,2010年,首次尝试“万元千斤”种植模式的杨金良,种植的4亩大棚生姜给他带来了12万元的收益,同时,亩产达545公斤的晚稻种植也让他收入了近万元。这样去年一年,“万元千斤”轮作新模式给杨金良家带来了13万元的收益。尝到增收甜头的杨金良,今年将收益重新投入再生产,年初他从附近村民手里承包了7亩地,投资5万多元搭起了8米大棚。“新模式肯定好,就是投入太大,两亩大棚就需要投入近3万元的资金,如果政府能给予一些政策支持就更好了。”杨金良说。
据悉,如今在新丰镇,除了“大棚生姜—晚稻”的“万元千斤”种植模式外,还有“大盆蔬菜—晚稻”、“大棚甜瓜—晚稻”、“黑木耳—晚稻”等多种轮作新模式。据该镇农技中心统计,采用新型轮作模式的土地,每亩净收益为1.37万元,同时粮食的产量保持在548公斤。去年“万元千斤”模式在新丰镇的推广面积已达到6500多亩,今年,该模式将在我市海宁、海盐、平湖等地得到全面推广。
模式总结(市农经局种植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月华)
“万元千斤”新模式创新了农作模式,很好地解决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通过科技创新,使得大棚生姜的种植季节和晚稻种植季节实现无缝衔接。目前,在我市推广以“大棚生姜—晚稻”为主的“万元千斤”多模式种植,对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民增收具有普遍而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