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体现在老百姓竖起的大拇指上
龙进品法官(右)在下乡办案的途中,遇到了他10多年前办理一起案件的当事人、木家湾村彝族妇女李阿柄(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海宁摄
端上大叶茶,捧上高粱酒。
听说龙进品来到了村子里,公郎镇板桥村38岁的彝族村民自祁凤迎到了家门口。
两碗自家酿造的红高粱酒,敬给了随同前来的杨梅和沈武斌。“龙法官是回族,不喝酒,就喝上一杯茶水吧”。自祁凤笑呵呵地递上茶水。
公郎法庭辖区内多民族杂居,共有汉、彝、回、白、苗、布朗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68%。少数民族中又以彝族居多,回族次之。
在公郎,如果不熟悉、不理解当地各民族风俗习惯,法官的工作难度就可想而知了。龙进品深受少数民族同胞的喜爱,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公道人”,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会少数民族语言,能和少数民族群众打招呼、拉家常。他是全县会用五种少数民族语言办案的法官。
“学点少数民族语言,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真正为群众解开心里的疙瘩。”于是,在彝族的火塘边,在回族的经堂旁,在白族的院落中,在布朗族的阁楼上……常常可以看到龙进品用民族语言攀谈着、消除纠纷和分歧的一幕。
18年的努力,龙进品逐渐收获了辖区内各民族老百姓的口碑。德高望重的南涧县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沙云说:“虽然我年纪大,但文化没有小龙高。小龙代表的是文明、是法治,许多事情我都要和他商量。”
彝族汉子李国旺竖起大拇指说:“都说少数民族的工作难做,只有龙庭长‘彝得通,苗得通’,因为他总是设身处地为我们着想。”
正是通过一个个公正的判决和一次次耐心的调解,龙进品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彝族群众过火把节,邀请的第一个贵客就是龙进品;白族人家里办喜事,也把他请为座上宾。
龙进品喜欢这种被信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