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教育天地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仇视“别家孩子”引共鸣 鲜有父母不比较

2011年3月4日 10:56 [ ] [打印]

  “我同事的儿子今年考上三中了,你说你的学习成绩怎么就上不去呢?”“你看看咱家楼上的某某某,多听家长的话,让学钢琴就学钢琴,让上课外辅导班就去上,你瞅瞅你,怎么就那么不听话呢……”听到这些熟悉的话语,你是否感觉回到了小时候?日前,一则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网贴迅速蹿红,在网友之间疯传,并引发了共鸣。一时间,很多现在还是学生和曾经年轻过的人纷纷将“别人家的孩子”视为自己的“宿敌”。

  热贴《别人家的孩子》   引网友共鸣

  “从小我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传说中,这个‘别人家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从来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回回年级第一。有个有钱的男朋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千工资,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元生活费还嫌多……”这就是近日在人人网上出现的一则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热贴,短短几天浏览量已破万。多数网友都深有同感。

  一位网友表示:“因为自己‘一路’就是被父母‘比’着长大的。上学时,比的是学习成绩,大学毕业后,比的是证书,现在工作了,比的则是职业、收入。‘别人家的孩子’成了心中抹不去的阴影。”

  “小的时候听父母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比较,一开始很生气,觉得父母为什么老觉得别人的孩子比他强,觉得是父母不喜欢自己,后来被说多了,就觉得特别厌烦。虽然长大后,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但对于这种所谓的‘激励’式教育方式还是觉得很厌恶。”

  也有一些网友表示,“比较”是好事,引入的竞争模式能让孩子知道差距而更加努力赶超对方,不比不成才。

  记者调查:   鲜有父母不做比较

  记者走访哈市各大高校和一些学生家长时发现,鲜有家长表示没有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被采访的学生多数表示,经历过或还在经历着被比较的痛苦。更有不少学生表示,自己一路就是被父母“比”着长大的。黑龙江大学社会学曲文勇教授表示,“比较”成了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点,十个父母中,有九个都是这样的。家长抱着不比不成才的心理,然而比较容易造成一种“高竞争感”,这种“高竞争感者”属于心理问题高危人群,追根溯源都是家长的比较造成的。”

  专家建议:   手段“匹配”才有效果

  有报道说,华裔“虎妈”育儿经验曾经触动了人们思考教育模式,如今又有“别人家的孩子”热贴引发热议,之所以引起如此关注,说到底,都是因其具备了一个共同点:树起了一根“成功育儿”的新标杆。孩子有出息,父母管教有方。于是,“虎妈”的女儿、“猫爸”的女儿,成了众多追捧者的“别人家的孩子”。要培养这么优秀的孩子,应按“虎妈”学虎样,还是照“猫爸”学猫样?家庭教育的策略是强硬还是宽松?其实选择哪种办法教育孩子应该与某一个具体孩子、孩子成长的哪一方面、哪一阶段相“匹配”。有些孩子是需要扶持的类型,那么学风严谨、要求严格的学校更适合;有些孩子属于“自律型”,那么环境氛围比较宽松的学校文化更合适;有些孩子属于“潜力股”,班主任在管理时不妨适当加压,创造机会给予其更高的平台,用压力激发其动力。

  哈尔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王海波表示,很多父母爱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是为了给自己家的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适当的“比较”能激发孩子潜力,但过度“比较”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尤其对于抗压能力差的孩子更是如此。建议家长多关注成功者的外部因素,努力营造与之相似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别人比”,不要再让“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你孩子的“宿敌”。

  链接   “虎妈”“猫爸”不同方式培养出优秀子女

  美籍华人“虎妈”蔡美儿在子女教育上充满了耳光、辱骂和超负荷练习,却教出了有两个很拿得出手的女儿——一个14岁把钢琴弹到世界音乐圣殿,一个12岁当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

  上海“猫爸”常智韬先生自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他对女儿常帅从小民主管教,女儿坚持跳舞12年,经常因演出而翘课,却能在上海七宝中学年年获得奖学金,去年被哈佛大学录取了。

  案例   不堪被比较 学生自残

  哈尔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王海波曾接触到这样一个案例,哈市一名高三学生学习很好,但自从邻居家的孩子去年考上了清华大学后,这位学生的母亲为了激励孩子,每天都在说邻居的孩子怎样刻苦,结果该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与此同时,来自他母亲的斥责声也越来越多,最终该学生不堪忍受被比较的压力,不仅学会了抽烟,而且竟然用烟头烫自己,结果在手臂上留下了难以恢复的伤疤。

来源: 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 记者 杨霄九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剑桥商务英语BEC临考 考生如何准备冲刺?
·边上班边学英语会话:关于住所的会话
·幼儿园现象:谁教会孩子“拼爹”“斗富”
·状元状告母校 称免3年学杂费承诺未兑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