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某副司长表示,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选择所谓好的小学初中,并不符合科学逻辑,不值得宣传和推广。他说,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都奉此为圭臬,如今听这么一说,或不免有醍醐灌顶之感。
教育部官员是针对小升初择校现象而发出这番言论。许多家长正是受到这种观念诱导,或缴纳高额择校费、捐款,或让孩子上各种课外班、兴趣班。这不仅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还要看到,热衷于宣传这类口号的往往是那些校外培训机构,其背后确实存在利益诉求。所以,这位官员才从理念纠偏入手,强调“人生是长跑,起步早晚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发展”。
这么说当然有道理。凡事无绝对,起点好并不意味着以后一定成才,起步慢也不代表永远落后。比尔·盖茨大学没念完,史蒂夫·乔布斯大学也只上了一学期就创业去了,许多没读过多少书的人照样成才成名,干下一番事业。要说非得上好学校、读重点班才能成才,这肯定是谬论,至少失之偏颇。
但是,单纯从这些角度来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是不够的。这句话蕴含着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即国民教育的公平问题。人的自身禀赋有参差,各地方教育资源和水平也有所不同,但是,政府和家长有责任为孩子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在人人“有学上”的前提下,当然也要看到教育需求具有多样性。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要求和愿望各有不同,孩子们自己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由此,教育事业应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格局。家长想让孩子上条件好一些的学校,或者送孩子到各种兴趣班,这原本都是合乎常理的选择,市场也应提供相应的多样化服务。问题是,如今那些家长不惜花更多钱把孩子送进名校、重点班,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很大程度上并非出于自身意愿,而是在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不得已而为之。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怎么来的呢?很简单的一个逻辑是:如果你的小孩不能上好的幼儿园,就可能上不了好的小学;上不了好的小学,就可能上不了好的初中;上不了好的初中,就可能上不了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就可能考不上好的大学;考不上好的大学,毕业后就可能找不到好工作。在这其中,高考是一道“独木桥”,死死掐住了无数家长的命门,导致家长们不能不从“起跑线”开始,就为孩子们做好以后冲刺的准备。在高考倒逼机制下,这个所谓的“起跑线”已经大大提前到了早教,甚至于胎教。
如果说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可究竟是谁在忽悠呢?除了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除了某些机构刻意鼓吹相关观念,这中间难道就丝毫没有教育部门的责任?依我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之所以大行其道,无数家长为此花钱费力,无数孩子们为此虚掷光阴,关键就在于应试教育体制不合理。除正常学费外,家长们多掏的择校费、赞助费,其实就是在为这个不合理的教育体制埋单。那些形形色色的小升初培训机构,大多数都是依附于应试教育体制,大部分都是这个不合理机制的寄生虫!
只有从这些背景和根源,才能看清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蕴含的不公平,才能深刻体会到家长们的一番苦心。
“条条道路通罗马”,成才不止一条路。教育部门的职责是打通教育之路,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消解“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迷思与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