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叫好,称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有人“拍砖”说,道德问题作业化是作秀
“2011年1月3日,给妈妈洗脸;2011年1月30日,给爷爷晒被子;2011年1月26日,给爸爸宣传安全出行……”这可不是学生的日记,而是海宁市庆云中心小学学生丁铖阳交给学校的寒假“道德作业”。
今年寒假,学校给1000多名学生布置的这份特殊作业,在社会上引起议论。有家长叫好称,这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有人“拍砖”质疑,将道德问题作业化是在作秀,起不到效果。
学校希望通过作业形式
提高孩子们的道德水准
昨天,记者来到庆云中心小学时,教研室主任杨霄松正在整理“道德作业卡”。
记者看到,“道德作业卡”上写着学校要求学生完成的道德作业内容,包括:为父母长辈洗脚、洗脸或剪指甲;给父母长辈泡热茶、洗衣服和袜子;帮父母长辈晒被子、暖被窝;进行一次文明礼貌用语和公民道德宣传;开展“少拎一只塑料袋”等低碳环保行动等12项。卡片上还设计了由学生填写的“道德实践内容、日期”和“自评分”等内容,以及由家长填写的“长辈打分”和“父母签字及寄语”项目。评分被分成3个档次:满意、较满意和次满意。
前6题为孝敬亲人的道德实践,后6题为弘扬公德的道德实践。杨霄松介绍,之前,在与学生家长交流中,了解到有些孩子有平日里唯我独尊、不会体谅家人、对待亲情很淡薄、对社会上的事不关心等情况,于是学校便有了布置道德作业的想法。
“这些作业,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庆云中心小学校长冯建强说,希望通过这种作业形式来引导学生,注重亲情交流,懂得爱心奉献,借此提高孩子们的道德水准。
“道德作业”
收获赞美与尴尬
“道德作业”有一项内容为,用压岁钱买一件食品、用品孝敬父母长辈。五(3)班的周玲说,当她买好牙刷、毛巾送给父母的时候,妈妈夸她懂事了,这让她很开心。据记者了解,不少家长给学校打来电话表示感谢,称赞学校的这一做法。
也有家长对“道德作业”这一做法表示不满:“道德问题怎么能作业化呢?”一名学生家长说,道德感是发自内心的东西,不是能强迫得来的,作业只会增加学生负担,让孩子深受形式主义之害,难道说,作业完成得好就是道德高尚,完成得不好就是缺德吗?
采访中,五(4)班的徐枫林告诉记者,她拿到“道德作业卡”后,采取了先易后难的策略,还考虑了天气因素(作业有一项内容为帮父母长辈晒被子),才将作业一一完成。而当记者问起为什么作业对象全部是“妈妈”时,她说:“爸爸在外面忙生意,回家少,等他回来的时候,我的作业已经做完了。”
此外,记者翻阅上交的“道德作业卡”发现,许多卡片学生并未认真填写,有的卡片上,父母笔迹和学生笔迹竟然相同。
“道德作业”关键在于
让孩子们内心有所触动
“‘道德作业’是一种教育手段,完成作业不是它的目的,让孩子们内心有所触动才是关键。”对于“道德作业”面临的尴尬,嘉兴市文明办社会指导处副主任任晓根认为,学校的动机是没有问题的,而在具体实践中,部分学生为完成作业而去“道德”,这是不可取的,也背离了作业的初衷。如何协调好作业动机与作业效果的关系,是学校需要思考的。
海宁市庆云中心小学布置的“道德作业”能引发争议,在任晓根看来是件好事情:“这反映出人们对于‘道德问题该怎么建设’的关注。”他说,道德建设显然不只是学生的事,整个社会不关注,家长们不以身作则,学生学习再好也没用,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它,形成氛围,道德水准才能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