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大小城事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老照片里的友情:七旬老人期待再续

2011年2月22日 10:54 [ ] [打印]

  

    37年来,戴桂娜一直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她和当年认识的好朋友一起在南湖边拍的照片。照片已经泛黄,且模糊不清,不过戴桂娜每每拿出这张照片,过去的一些记忆就会出现在她的脑海中。戴桂娜今年已70岁了。

  因病结识好朋友

  戴桂娜的家在王江泾。1974年,血吸虫病影响着嘉兴人,戴桂娜不知道在怎样的情况下也得了这种病。她先在王江泾当地的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一直没能治好,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经当地医生介绍,戴桂娜转到了当时嘉兴市区的血防医院。就在那里,戴桂娜认识了李美玉、吴水英、陶志敏(音)以及另外两位好朋友,一人姓朱,一人姓王。她们有的也是生病住院的,有的则是住在附近,好像是来医院帮忙的。

  在嘉兴市区的血防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后,戴桂娜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看到戴桂娜的情况,医生已想放弃了,她的5位好朋友一起求医生,戴桂娜被留了下来,继续接受治疗。

  住院期间,这些好朋友经常来陪戴桂娜聊天,还陪戴桂娜到医院外散步。知道戴桂娜家庭条件不好,她们带她出去吃饭、拍照都不让她付钱。那些日子,一直珍藏在戴桂娜的记忆中。

  留下忘不掉的遗憾

  戴桂娜在医院住了80多天,她的血吸虫病被治愈了。临出院的前几天,陶志敏、吴水英、李美玉带着戴桂娜到南湖边拍了一张留念照,这便是那张戴桂娜保存至今的照片,照片上,还有陶志敏的小女儿。出院那天,姓朱的好朋友做了一桌好菜邀请戴桂娜到她家吃饭,在那个年代,做一桌菜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戴桂娜的孙子戴宇晴告诉记者,奶奶经常向他提起那时的事,“奶奶告诉我,她当时不知该怎么感谢她们,家里非常穷,于是就让在乡下的太婆和爷爷自制了米粉,准备送给几位好朋友。然而因为疏忽,米粉在送来的路上被弄丢了,这事成了奶奶的一个遗憾。”

  不过,更大的遗憾还是后面的事。出院后不久,戴桂娜在吴水英家玩了好几天。吴水英一家当时表示想到戴桂娜位于王江泾的家玩。当时,从市区去王江泾玩,肯定要在王江泾过夜的,农村没有宾馆之类的地方,戴桂娜考虑到家里只有两间很小的平房,却住了一大家子人,朋友们来实在没地方住,所以委婉拒绝了吴水英的要求。这事,成了戴桂娜最大的遗憾。

  想再续真挚友情

  戴桂娜记得,陶志敏原来好像在制药厂工作,李美玉曾在水泥厂工作,吴水英则做编竹器的活。

  当时的联系主要靠书信,分别后,大家约好经常书信来往。回到王江泾的戴桂娜收到过好朋友寄给她的好几封书信,戴桂娜一家都不认识字,每次拿到书信都要到很远的地方找人读,再找人代笔回信。由于在农村找个代笔的人不容易,书信联系渐渐断了。之后,戴桂娜和几位好朋友的联络慢慢全断了。

  戴宇晴说:“这么多年,奶奶从来没有忘记好朋友对她的种种好,每次说起这事都流眼泪。奶奶现在的身体很不好,她说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找到这几位好朋友,跟她们聊聊天。我们帮奶奶找过,但没能找到。”

  戴桂娜现在的姓名是戴阿桂,这是前些年村里登记户口时填错的,于是戴桂娜便改名叫戴阿桂了。一位真诚的老人,期待着再续真挚友情,如果你是戴桂娜希望见一面的好朋友,或者你知道陶志敏、吴水英、李美玉和另外两人的消息,都请拨打晚报热线82828110。

来源: 南湖晚报   作者: 记者 叶丰收 实习生 王燕萍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开学表情"很丰富 孩子们快乐度过第一天
·接到假“绣球” 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民警“大走访”开启一扇“爱民窗”
·安徽男子出逃十八载 终究心虚落法网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