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白大褂,拿起烧杯,取一勺泥,加水搅拌。昨天上午8:30,卢湾高级中学高三(4)班的陈曦和同伴就已经在12楼的化学实验室忙开了。在等待泥土沉淀的时候,他熟练地裁好滤纸,架好漏斗,很快一个过滤器就预备好了。
陈曦是卢湾高中科技社团“巅峰科学社”的成员,虽然正值寒假,但他几乎天天都往学校跑。他参加的“明日科技之星”评比已经通过区级评审,开学就要向市里递交材料,紧接着3月初就是论文答辩和实验考试。趁着假期,他还要完善一下论文,将更多的时间扑在实验室,因为实验技能提高的“窍门”只有一个,那就是多练。对他和同伴来说,这个寒假注定是忙碌的,因为科技创新“年中无休”。
学生:假期总是最忙碌的时刻
这一天的训练内容是物质的分离和检测。陈曦小心翼翼地将烧杯里的液体倒入垫上滤纸的漏斗。经过过滤的液体里含有泥土中的微量元素,他将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检测,并写出实验报告。
陈曦从小就对科技感兴趣,业余时间大多在少科站度过。预备班时,他发现家里开空调常常忘记关门窗,很浪费电,于是动手设计“空调房门窗自动关闭系统”,电路图都绘好了,但由于条件限制未能做出实物。初二时他设计的“多用途玻璃擦拭机”一举夺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还获得了国家专利。进入卢湾高中后,他在“巅峰科学社”更是如鱼得水,忙得不亦乐乎,寒暑假几乎就没有休息过。这实验用的泥土就是去年暑假他和同学、老师到天目山考察时带回的。
陈曦小时候患有哮喘,对粉尘特别敏感,小学做值日生他都抢着扫地,而不愿擦黑板。高二时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正儿八经地搞研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折磨”他多年的粉笔尘,着手进行“可吸入粉笔尘对大鼠肺部病理影响的研究”。那段时间他差不多每周都要到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实验室进行解剖、观察,一呆就是半天。而研究涉及的许多知识都大大超过高中课堂所学,他就自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专业知识,上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很多都是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学习的内容。陈曦的这项研究在去年获得第25届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和六个单项奖。
进入高三,学业压力明显加大,但陈曦并没有打算放弃自己的科学梦想,很快又投入到新的研究中,《可吸入粉笔尘对不同周龄大鼠肺部的影响》是对前一个课题的延伸和完善,希望能找到粉笔尘对师生影响的差异。由于研究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陈曦一度成绩下滑得厉害,但凭着科学研究中培养起来的超强自学能力,他很快就迎头赶上。去年年底,他顺利通过清华大学的面试,获得线下30分的加分优惠。
寒假过后,“明日科技之星”就要开赛,陈曦这些天差不多都泡在实验室。“大赛有专门的实验考试,多练练才会熟能生巧,到时候才会临场不慌。”一个上午就看着液体一滴一滴透过滤纸滴落到烧杯里,不免让人感觉有些乏味,但陈曦喜欢这种实验室里的生活。
老师:工作已经排到年三十
“你的过滤速度太慢了,找一找原因。”俞洪泽是卢湾高中的科技辅导老师,他发现陈曦的过滤器上沾满了泥浆,影响到了过滤速度,要求他找出原因,及时纠正。
俞洪泽从事科技辅导工作已有30多年的经验,他指导的学生在每年的科技创新大赛和评比活动中都有不俗成绩。在“老法师”看来,现在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实在薄弱。酸碱滴定、离子鉴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等,都是高中课堂要求的基础实验,但学生们往往感觉太简单,不够重视,很多操作都随心所欲,缺乏规范。“实验过程中一个细节的疏忽,就可能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因此,在实验室里俞洪泽对弟子的要求是六个字:科学、严谨、规范。像过滤器的制作就要求严格按照“一贴、二低、三靠”的规范来操作。“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马虎,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是一辈子受用。”
这个寒假,俞老师的日程已经排到了年三十。学生到学校做实验,只要提前一天向他预约,他就会和实验室其他老师准备好材料,按时等候。这几天他白天在学校指导学生实验,晚上回家还要审读学生论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模拟答辩的题目,工作比平时上课还忙。
忙里抽空,俞洪泽又联系上交大医学院的一位教授朋友,打算年初三带着学生到他的实验室做实验。“中学的实验条件有限,借用高校实验室常常要排队等候,春节前后他们那里相对空一点,我们就打个时间差。”春节“加班”,对俞洪泽来说并不是新鲜事,去年年三十他就是和学生在华东师大的实验室里度过的。
“寒暑假是学生科技创新的黄金时间,我们老师辛苦点也是应该的。”俞洪泽已不记得自己有多少年没放假了,他也要求做课题的学生尽量不要去外地旅游,“这个时间实在耽误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