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大小城事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打造现代田园城市 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2011年1月18日 11:00

  站在新起点绘就“十二五”发展蓝图(下)

  “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市和乡村有机融合,城乡居民既能享受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又能享受惬意的田园风光……2011年新年伊始,秀洲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绘就。未来五年,一个城乡统筹、区域平衡、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现代田园新秀洲”将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推进生态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多赢

  “十二五”新的发展目标已定,这段时间,秀洲区不少乡镇都在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我们对全镇热电、印染等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进行了排摸,今后几年,准备采取腾笼换鸟的方式,不断淘汰区域内落后产能,转为发展三产服务业。”王江泾镇党委书记陈天荣表示,未来五年,王江泾镇还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应用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再生资源,加强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不断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秀洲区还将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尝试实施生态保护转移支付,进一步完善排污权交易机制。与此同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监测机制,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环境管理制度,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在全区居民中推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着力改善民生

  共建共享提高发展水平

  让城乡居民都能过上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生活,这几年秀洲区一直在努力。着力于改善民生,未来五年,秀洲居民又将迎来哪些利好消息?

  “‘十二五’期间,秀洲区将在积极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据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区民政、区规划与建设等部门负责人介绍,未来五年,秀洲区会继续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和创业指导服务,加快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为重点,以商业保险、慈善事业为补充,覆盖城乡、统一均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解决特殊群体的住房困难。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居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时期,秀洲区还将促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并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措施,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区居民。

  加大投入力度

  构筑适应发展的配套体系

  未来五年,秀洲区将加快推进交通、能源、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秀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配套支持。

  “铁路网、公路网、水运网、客货运输系统,都是今后几年秀洲区要建设的重点。”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围绕构筑“一核两翼”组团式发展平台,未来五年,秀洲区将在道路交通上加大投入力度,着眼于建立对外高速化、对内快速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现代化客货运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区域竞争力。

  十分令人期待的是,“十二五”期间,秀洲区还将逐步建立低碳能源系统,加大集中供热、热电联产建设力度,并力争将燃气管网延伸至五个新市镇及城乡一体新社区。农田水利、养老服务中心、经济适用房等公共设施亦将迎来新一轮提升建设。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赵 丹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欣悦天丝“送温暖”到王江泾阳城村
·秀洲区:产业结构优化 经济实现新跨越
·厂房与架空电线过近 房主被迫停止施工
·首批公务车拍卖全部成交 总价695.1万元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