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逢进必考”原则进一步强化 今年676个公务员职位昨起公开报考

2011年1月5日 08:23

    昨天零时,2011年全市各级机关公务员考试录用开始网上报名,截至昨天下午4时38分,报名人数已经接近1800人,报名工作将持续到1月10日24时。记者从市人事局了解到,此次招考的是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与去年招考政策相比,今年更为突出从基层选拔,对高层次人才报考公务员的年龄要求也适当放宽。

  据了解,今年全市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676名。其中,市级机关及所辖单位111名、南湖区40名、秀洲区42名、嘉善县112名、平湖市95名、海盐县72名、海宁市107名、桐乡市97名。今年全市公务员招考计划总人数比去年增加了88人。

  除了招考人数与去年比有所上升外,今年的招考政策也进行了局部调整,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更加注重从基层选拔公务员。在此次招考计划中,市级机关招考计划的50%(除法院和检察机关外)要求面向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基层工作者,全市共有200多个职位要求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2年及以上基层工作经历”指: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生产一线、农村、县级及以下党政机关(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工作,或曾在军队团级及以下单位服役、自谋职业、个体经营累计2年以上的经历。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服务基层时间计入基层工作经历。

  去年乡镇机关拿出50%的名额招考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市、县(市、区)招考中对这些人员采取加分的优惠政策。今年招考计划中,市、县(市、区)首次分别拿出10%的职位,专门面向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加分优惠政策取消。报考市级机关和市属单位面向服务基层项目人员职位的包括:参加我省大学生“村官”项目服务满2年,且历年年度考核合格的人员;参加我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简称“两项计划”)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且累计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县、镇两级机关面向服务基层项目人员考录职位的对象为:本行政区域内参加大学生“村官”项目服务满2年、历年年度考核合格,且仍在服务岗位的人员。

  据介绍,今年大幅度提高对基层工作经历的要求,除了更加注重从基层选拔、从一线选拔外,对今后大学生就业也释放了一个很重要的信号,要考公务员不妨先到基层去锻炼,增加对基层的了解,积累基层的工作经验,这也符合我国从基层一线培养干部的原则和方针。在注重基层工作经历的同时,高层次人才报考公务员的年龄也首次适当放宽。除部分职位有特殊年龄限制外,2011年全日制普通高校硕士及以上应届毕业生(非在职)年龄放宽到40周岁以下。在今年的招考政策调整中,“逢进必考”的原则也得到进一步强化。对公安和警察院校毕业生来说,今年一改过去先考公务员资格,再由用人单位直接进院校面试招人的方式,首次对这些院校的毕业生纳入四级联考。

  具体的招考单位、职位、人数和报考条件,考生可以登录浙江省公务员考试录用系统(gwy.zjrs.gov.cn)或嘉兴考试培训网、嘉兴人事人才网查询。报考县(市、区)公务员的,也可登录各县(市、区)人事部门官方网站查询。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余延青 通讯员 徐小惠    编辑: 俞佳

 相关稿件
·今年676个公务员职位昨起公开报考
·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报名开始 考生注意事项
·【特别关注】公务员“省考”报名开始 身份要选对 注意事项看仔细
·明年浙江招公务员10581名 2年基层工作经验者占大头 下月4日开始报名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