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式服务延伸进全市每个残疾人家庭
2010年12月28日 08:05
52岁的池海根是一名“残的”司机,每天清晨,当许多人还在梦乡时,他就驾驶着他的三轮电动车出门载客去了。但一些居民不知道的是,池海根还有另外一个职业,他是他所在的烟雨社区的残疾人专职委员。
“手机带了,茶杯带了,拎袋呢……”每天出门前,老池总要先检查一遍每天上班必带的行头,特别是那只绿色无纺布的环保拎袋,更是老池的宝贝,做生意时放在“残的”车里,回到家拿进卧室。老池为什么这么宝贝这个拎袋呢?原来,拎袋里放着社区90名残疾人的档案,每个人的家庭情况、康复需求、就业状况都一一记录在里面。另外,袋里还有不少与残疾人相关的政策、信息摘要,其中有政府文件,也有剪报。
“这个拎袋就像一台电脑,啥信息都有。”老池笑着告诉记者。池海根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现在走起路来仍不方便。即使这样,社区所有残疾人家庭,他都一家家跑过,甚至住在城西大润发超市附近的残疾人,他也没有漏掉。
“老池啊,帮我打听一下,有没有地方可以装大拇指假指的……”接到在凤桥镇上班的金建民的求助电话,正在等客的老池马上掏出本子记下来,答应过会儿到残联问好后就给他答复。说起老池的热心和工作的认真劲,烟雨社区的不少残疾人都竖起了大拇指。
今年上半年,在对残疾人老许的家访中,池海根了解到老许有个大脑发育稍慢的女儿,碍于脸面,家里人不愿送孩子上特殊学校,所以10岁了还待在家里。得知情况后,池海根多次向各级残联反映,通过教育等部门多方配合,终于给孩子落实了小学,了却了老许的心头之忧。
池海根所在的南湖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因为工作人员较少,以前一些与残疾人相关的政策、信息难以传达给每个残疾人。而残疾人有什么事情,也往往要上门询问、办理,很不方便。去年,街道在所有50名以上残疾人的社区配备了专职委员,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了每个残疾人家庭。这些专职委员都是残疾人或残疾人的亲属,共同语言拉近了与残疾人家庭的距离,所以工作开展起来更为顺畅、有效。
新闻链接:开展残疾人工作,必须依托健全的组织网络。自1989年市残联成立以来,各地均建立了残疾人组织。今年,嘉兴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民政局和市残联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意见》,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夯实基层残疾人组织基础。目前,嘉兴市各县(市、区)均成立了残疾人专门协会,所有的村(社区)和部分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成立了残疾人协会,落实了专门的办公和活动场所,实现“有人员、有经费、有场所、有活动”。
为实现残联组织与残疾人的零距离,提供更贴身的服务,2007年,嘉兴市残联在平湖市召开全市村、社区残疾人专(兼)职委员选聘工作现场会,全面推进残疾人专(兼)职委员选聘工作。按嘉兴市的做法,每50个残疾人以上的村(社区)配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少于50名残疾人的村(社区)选聘一名残疾人兼职委员或联络员。这种残疾人组织服务零距离的创新做法,得到了浙江省残联的肯定。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 者 杨秀娟 记 者 杨秀娟
编辑:
朱琴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