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创先争优:有时间做志愿者 有困难找志愿者 是党员当志愿者

2010年12月27日 07:16

    “用1%的付出得到100%的快乐,这些快乐就是我的回报。”前天上午,刚成为党员志愿者先锋服务队大学生村官分队成员的新塍镇大学生村官姚国华高兴地对记者说。当天,秀洲区举行了“服务社会献真情”惠民活动暨党员志愿者先锋服务队授旗·明星党员工作室授牌仪式,成立了20支不同条线的党员志愿者先锋服务队和第一批17家明星党员工作室,这也标志着秀洲区党员志愿者服务向规范化、专业化、团队化又迈进了一步。

  长期以来,“有时间做志愿者”、“是党员当志愿者”的党员始终以“党在我心中,我在群众中”的精神为宗旨,尽义务、作奉献、树形象,进社区、访企业、入工棚,开展治安巡防、科普宣传、助残帮困等多项服务,共同唱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和谐之歌。不久前,家住亚厦风和苑的党员志愿者陆茂荣来到亚都社区秀洲花园居民李某家,塞给躺在病榻上的李某600元。原来,李某因病欠下了7万余元的医药费,经济比较困难。在江苏做生意的陆茂荣得知李某的情况后,第二天就赶回嘉兴,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义庄村新居民党员郭佐润组织当地的7名新居民党员在小区内义务开展夜间治安巡逻,点亮了村里的“平安灯”……

  今年初以来,秀洲区14000多名党员已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80余次,服务群众达30600余人次。而通过成立红盾志愿者先锋服务队、消防志愿者先锋服务队、社区志愿者先锋服务队等一系列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秀洲区的党员志愿者队伍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和团队化。

  紧紧围绕中心、围绕群众需求、围绕社会所需,通过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发便民利民、扶贫帮困、治安维稳、文体娱乐等各类党员志愿者服务项目,打造了一批特色服务项目、示范服务项目和品牌服务项目。老姚调解工作室、丁思成村官工作室、杨通兴新居民工作室、王剑章党建顾问工作室、陈治良书画工作室、吴烂漫天使工作室……这些明星党员工作室的“明星”党员一直活跃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群众有困难都愿意找党员志愿者寻求帮助。

  上周,在洪合镇从事毛衫加工的重庆籍新居民张祖祥握着当地“秀山·秀洲”流动党支部书记杨通兴的手感激地说:“当有困难找到你们的时候,真让我感到贴心啊。”张祖祥在洪合镇务工10年,本有个幸福的家。但4年前,妻子不幸离世,腿脚不便的他与4个正在念书的孩子相依为命。后来他想到了杨通兴。杨通兴得知张祖祥家的情况后,时常和其他流动党员去看望他、鼓励他,并及时帮他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我看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新居民党员加入到服务新居民的队伍中来,让更多的新居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让我觉得很快乐。”杨通兴说。

  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秀洲区将以“画乡先锋”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重点打造“一张党员志愿服务网络、一个党员志愿服务管理机构、一批星级党员服务团队、一批明星党员工作室、一部党员志愿服务热线电话、一天党员志愿者集中服务日、一套规范化长效运行机制”的党员志愿服务“七个一”工程,提供经常性个性化的志愿服务,促进党员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努力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推动发展中展示党员志愿者良好形象,为打造现代田园新秀洲作出应有的贡献。

  12月25日,党员志愿者为市民送上免费维修等服务。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毛晓宇 通讯员 陈国平    编辑: 吴怡之

 相关稿件
·蔡奇调研点评嘉善县创先争优活动 把之打造成群众满意工程
·创先争优进行时 嘉兴市“红船先锋”创先争优活动综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