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民“菜篮子”拎得轻松些 8300多亩“菜园子”保嘉兴菜价稳定
2010年12月10日 08:25
“这些蔬菜共花了我十多元,上个月同样买这些菜估计要20元。”昨天,刚走出吉水路菜场的鲍秀莲老人手提西兰花、包心菜等几种蔬菜对记者说。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大幅上涨的蔬菜价格成了市民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凭借近两年新建的“菜园子”,我市蔬菜价格总体保持平稳。目前,我市共有8300多亩蔬菜基地,嘉兴本地蔬菜的供应比例也从2007年的20%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30%。城市周边的“菜园子”成了我市稳定菜价的“定海神针”。
来自市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的数据显示,11月份,嘉兴本地蔬菜的销售数量比10月份增加14.2%,价格下降10.7%。11月份,嘉兴每公斤生菜批发价为1.2元。与北京、上海、常州、杭州、宁波五城市的蔬菜价格相比,这些城市的蔬菜售价基本上都比嘉兴贵了一倍,菠菜、芹菜、莴笋等蔬菜也比嘉兴贵。而像大白菜、土豆等全部由外地运来的蔬菜,价格则差不多。“只有建好‘菜园子’,市民的‘菜篮子’才能拎得轻松。”市农经局局长戴锋说。
蔬菜短时价格上涨频繁出现
我市蔬菜价格的平稳回落,再次验证了“菜篮子”工程对市民生活的重要性。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市就在近郊区域建有大规模的“菜篮子”基地,高峰期基地面积曾达到9000多亩。这样的保障能力,足以满足当时十四五万嘉兴市民的吃菜需求。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市区周边的蔬菜基地大面积被征用,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蔬菜基地规模开始萎缩,再加上全国范围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嘉兴蔬菜供应依赖外地的比例越来越高,2007年前后达到了80%,本地蔬菜的供应量仅占20%。
尽管如此,我市蔬菜短时价格上涨现象却频繁出现。市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是我市蔬菜的“中转枢纽”,全市各地农贸市场的蔬菜价格很大程度由这里的交易价格决定。据该市场副总经理陆熔介绍,如果外地的蔬菜运不进来,市场内的蔬菜批发价格就会应声而涨。2008年初的雪灾就是一个例子,当时大白菜、土豆等普通蔬菜价格均翻了好几番。同时,如果外地蔬菜种植区遇到了灾害性天气,也将直接拉动我市蔬菜售价的大幅上涨。
“菜篮子”重回人们的视线
当快速上涨的菜价引发全社会关注时,“嘉兴的‘菜篮子’在哪里?”重回人们的视线。从2008年开始,我市重新启动“菜篮子”基地建设。当年,我市新建常年性蔬菜基地9个,面积3500亩,一举扭转了“菜篮子”基地面积逐年下降的趋势。2009年,我市出台的《嘉兴市区2009年到2013年蔬菜基地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市区蔬菜总体自给率达到30%以上,规划新建1.2万亩蔬菜基地。到2013年末,市区常年性蔬菜基地保有量达到1.4万亩以上。
2009年,秀洲区洪合镇的泾桥蔬菜基地被列入市区菜篮子保障工程名单,政府给予基地补贴,而基地必须常年保障绿色蔬菜供应。此后,该基地内的200多亩土地全部种植了不便于运输的叶菜类蔬菜。今年11月下旬,泾桥蔬菜基地开始收获西兰花、松花菜、芹菜和菠菜,每天达3吨多。这些蔬菜大部分都运到市蔬菜批发交易市场销售,小部分进入市区农贸市场直销。同样,秀洲区聚宝湾蔬菜基地、绿华蔬菜基地等被列入市区常年性“菜篮子”蔬菜基地后,80%的蔬菜供应本地市场。
经过两年的建设,我市“菜篮子”基地的能量正在逐步发挥。目前,嘉兴本地蔬菜的销售量已经占到了市场交易量的30%,并且还在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
“菜园子”考验政府执行力
虽然8300多亩的“菜篮子”基地规模,看似一个顶峰期的数字,但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远远满足不了市民的需求。市农经局“菜篮子”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俞慧明分析说,上世纪80年代,嘉兴城市居民只有十四五万,同时,当时农民家里都有自留地,蔬菜完全可实现自给自足。如今,市区常住人口数量已超过80万,再加上近60万的新居民,“如今的基地数量可以说是‘杯水车薪’。”随着“两新”工程的推进,我市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昔日的“种菜人”如今成了“买菜人”,也直接加大了我市蔬菜的需求量。
有关人士建议,根据目前全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市级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菜篮子”蔬菜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确保到2015年常年性蔬菜基地保有量达到15000亩以上。同时,继续对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实行财政补助,引导社会企业、工商资本多元化投资“菜篮子”基地建设,并加大对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推广的支持力度,丰富市民的“菜篮子”。
“把‘菜篮子’拎在自己手上,考验着政府部门的决心和执行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持久发力,才能交上一份让市民满意的答卷。”就未来我市“菜篮子”基地建设,戴锋坦言道。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欧 林
编辑:
俞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