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画像 辗转寻照 新塍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人物50余人“入围”
2010年12月3日 07:19
昨天,记者从新塍镇有关部门了解到,当地为打造历史文化名镇而开展的历史文化人物挖掘活动已进入尾声。按照计划,总共有50多人“入围”,将进行最后的角逐,目前其事迹已经整理完毕。
“我们把这50多位人物所生活的年代跨度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部分,有廉吏、文人、画家,也有医生和实业家等。”新塍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蒋健对记者说,对于近现代人物的配图,挖掘人员尽量寻找其照片,而对于古代人物的配图,则只能手工画了。蒋健说,工作人员为了较为形象地刻画出一个人物的相貌,往往要讨论很久。
“拿清朝朝服来说,不同官阶的人物服饰是不一样的。”曾负责《新塍镇志》编写工作的胡锦权向记者介绍,清朝朝服的“补子”(又称背胸,象征官阶的徽饰)上绣织的花纹,文官一、二、三品分别为鹤、锦鸡和孔雀,武官一、二、三品则分别是麒麟、狮子和老虎,且官员胸前的108颗朝珠只有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才有资格佩挂,而资料中的人物事迹,往往只有一两句话可考,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来“丰满”人物形象。
冯事砚是清朝顺治年间的一名能吏。《新塍镇志》中对于他的描述仅一句话:“一摄海防篆,两署华亭事。”胡锦权翻阅大量资料翻译得知,“篆”指代的是“官职”、“权力”。“这句话的意思是赏识他才华的长官命他代理掌管海防事务,又两次委任他充任华亭县知县。”胡锦权分析,知县官职七品,从当时环境看,冯事砚代理知县职务时应为30多岁,故作画时舍去了朝珠,胡须也不浓密。
在50多位历史文化人物中,有10多位是近现代人物。尽管年代较近,可为其配图配照也不轻松。清末民初文人郑之章的“庐山真面目”就让挖掘人员费了一番功夫。由于在新塍镇找不到他的照片,挖掘人员只得向其后人寻求帮助。根据他们提供的郑之章哥哥以及儿子的照片,挖掘人员绘出了郑之章的大概形象,经其后人比对,相似度达80%。
本周末,新塍镇将邀请市相关知名文化人士对“入围”的历史文化人物进行甄选和鉴别,最终确定40至45位名人“上榜”入驻《新塍历史名人》图册,经过编撰印制后将展现在居民面前。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毛晓宇 通讯员 许建红
编辑:
吴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