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宁杭高铁施工 城北居民近半月或遭遇拉闸停电 杭州电网最高风险等级

2010年11月21日 01:56

  据《青年时报》报道冰箱、电视机依然在用,用电一切正常,对杭州老百姓来说,这两天,和平常没什么两样。

  然而,从17日开始,杭州电网的安全风险等级,已经悄悄升到了五颗星。这是杭州电网的最高风险等级。

  11月17日5时至12月6日18时,因宁杭高铁施工需要,杭州电网的220千伏和石4Q59、和南4Q60、和崇4Q57、和贤4Q58,需要同时停电,进行升级改造。

  四条输电线路,同时停电20天。杭州电网存在15万千瓦的用电缺口。这对杭州电网来说,是一次极大考验。

  涉及城北大片区域

  停电的四条线路,涉及的供电区域很大。杭州市电力局高级工程师吴汕介绍,主要涉及杭州城北区域和余杭。具体包括:半山镇、杭钢小区、笕桥部分区域、祥符镇、康桥镇、拱康路两侧和汽车城一带,还有上塘路两侧、绍兴路和大关路以北、丁桥东北部、石桥华丰区块。余杭区主要涉及勾庄地区南部,以及崇贤镇大部分区域。

  可以看到,一旦停电,不仅牵涉大量居民,还有半山电厂、杭钢集团、杭州玻璃厂等大企业用户。

  企业“停三开四”让电

  怎样保住老百姓正常用电,同时让企业因停电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半山电厂、蓝天天然气发电厂顶峰发电,4条线路的用电负荷进行转移。杭州市电力局紧急启动有序用电方案。

  早在上星期,杭州城北的杭钢集团、杭州玻璃厂等企业,就收到了来自杭州市电力局4条线路停电的提醒。

  停电同时,杭钢集团压减用电负荷,连续性工业企业压减30%负荷,非连续性工业企业按线路轮休表“停三开四”;所有专变工业和商业用户压减20%负荷;所有临时施工变用电停产让电。

  最高规格保供电措施

  和石4Q59等四条线路停止供电后,从500千伏仁和变电所到220千伏崇贤变电所,只剩下220千伏仁崇4Q56线和杭州电网“单线联络”。这条线,成了这片区域的生命线。

  从11月17日开始,杭州市电力局送电工区输电三班班长章伟清和他的同事们,就开始了对仁崇4Q56线的守护:从500千伏仁和变电所至220千伏崇贤变电所,共有17座输电铁塔。17座铁塔下,一人一塔,24小时守护。

  “这是杭州电网最高规格的保供电措施。”杭州市电力局送电工区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的就是防止外力破坏。

  他介绍,17个铁塔下,有六七个施工点,一旦有大型吊车施工超越安全距离,就很危险,“距输电导线6米以内,就会导致线路放电跳闸,引发停电。”

  居民用电仍存拉闸可能

  如果这些提前准备都无法平衡用电缺口,另外如果仁崇4Q56线遭外力破坏,这四条线路供电区域,仍存在停电风险。“实在不行,我们只能采取拉电措施。这样,才能保证不会引发更大面积的停电。”吴汕说。

  杭州市电力局提醒,为防停电带来的慌乱,居民家里可以提前准备好应急灯或小手电筒,以备急用。一旦停电,要及时关闭家用电器特别是电取暖器(冰箱除外),以免来电时家中无人造成浪费或引发火灾。拔掉插头后要把电线收好,以免在黑暗中将人绊倒。同时至少打开一盏小功率电灯开关,这样恢复供电时就可及时知道。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编辑: 张兆利

 相关稿件
·与沪杭同城与高铁同行 秀洲在京举办“未来的现代田园城市”推介
·【热点追踪】京沪高速铁路全线铺通 贯穿7省市共设24个车站
·日发3342 沪杭高铁开通两周客流平稳上升
·【我在现场】高铁时代 秀洲离休干部亲身感受“与沪杭同城”效应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