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出资收购每棵树都有“身份档案” 濮院新农村集聚不忘留“根”
2010年11月18日 08:14
在全国人口普查正在进行之时,昨天,桐乡市濮院镇永联村历时4个月时间,完成了全村3000多棵树木的勘查、登记工作。这些树木按市场价收购后,将根据镇绿化规划进行统一安排。
户主、树种、直径、树龄……在永联村,记者看到厚厚的一叠树木档案,上面记录着该村370多户农户栽种树木的情况。村干部告诉记者,这些树木大部分种在农民的房前屋后,树龄最长的超过了100年。根据镇里的规划,永联村村民搬迁到农村新社区后,这里将成为原生态保护区,而这些树大部分将被保留在原地,起到保护和美化环境的作用。“这样就好!种了好多年都有感情了,要说砍掉还真舍不得。”得知家里直径已达70多厘米的香樟树能保留下来,村民杨荣林颇为高兴。
在加快土地、农村新社区规模集聚的同时,如何较好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这是各地在推进“两新”工程过程中均会遇到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濮院针织产业园的建设和“两分两换”的开展,不少农户面临土地征迁、易地重建。在此过程中,大量树木的去留成了问题。一些农户因无处移栽树木,只得低价卖给上门收购的树贩。对此,从去年开始,濮院镇出台政策,今后凡开展土地征迁、“两新”工程的行政村,在按市场价进行收购的基础上,对树木进行登记,根据镇绿化规划再进行统一安排。
永越村是濮院镇最早实施“留根”行动的村,村党委书记朱坤荣认为,除了社会效益,这一做法获得的经济效益也非常好。他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目前村里占地9亩多的农民公园,是4年前在一处居民点搬迁后建立的,如今长得葱葱茏茏的树木,大部分是当时保留下来的。一棵新移栽的树,其人工护理费用相当于售价的一半,但就地移种的树生命力旺盛,无需过多护理。比起从外地购买,就地取树还能节省中介、运输等费用。
“看着自家的树长得一天比一天茂盛,觉得很欣慰。”每次路过村头公园,永越村不少村民都会下意识地寻找原来自家的树,并自然而然地勾起对以前的回忆。这几年,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濮院镇村民对绿化要求越来越高,仅永越村近几年来在这方面的支出就超过了100万元。该镇相关领导坦言,镇里实施“留根”行动,除了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绿化城镇的目的,还考虑到了农民的乡土之情,这些保留下来的树木经历了岁月的变迁,今后还将继续见证濮院的发展。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杨秀娟 通讯员 廖陈霞
编辑:
俞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