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龚宝铨故居
2010年11月4日 14:02
五月的一天,我随区作协会员游览了油车港镇马厍汇龚宝铨故居。
故居临河而建,得通过一条窄小的街道。道旁有些陈旧破落的低矮民居,连接在一起。其间有两个手工作坊——打铁铺子,三两个工人正干得起劲。“咣当咣当”的劳作声里,有着原始的力量和古朴的智慧。
进入故居大门,是一间厅堂。靠西墙摆放着中药柜似的家什,上面横着一块木牌,写着“龚宝铨故居”。穿过厅堂即是一个长方形的小院,青石砖铺就的地面。东边是围墙,植有几株花木。西边是厢房,并排三间,分楼上楼下两层。北面是正房,也是并排三间。一间间走过,大多空无一物。楼上有一个老式床架,数只木箱,等等。入眼处,无论哪里,都积有一层薄薄的尘埃,还有随处可遇的蛛网。据此,也毫不掩饰地写实了房屋的沧桑与年代的回音。
我看到整座故居为木头结构,尖屋顶、木椽子、格子窗、白墙壁、黛色瓦……典型的江南风格,有种小家碧玉式的婉约和细腻。感觉算不得如何大户招摇,但在一个纯粹的偏远乡村,拥有这样雅致精巧的房屋,主人无疑是具有非同一般的才识和气度的。
感动于整修效果的视觉真实。没有大红油漆的醒目逼人,没有崭新如初的假象弄人。一根根木柱子,一扇扇木门窗都保持了原汁原味的陈旧、灰暗与落寞。个人以为,正是这些斑驳之痕,令人极其容易地遥想那远逝了的岁月。
衬着古朴的房屋,有一张完完整整的蛛网肆意地张挂在檐下。真的好大,比农家的蚕匾小不了多少。饶有兴致中,我们变换着角度仔细观看,小心拍摄。透过极有规则的一丝一缕,映入了变化多端的画面。忽而是饰有精美花纹的滴水檐瓦,桃子形状,清晰可见一层淡淡的青苔;忽而是一扇扇开着的或者闭着的格子门窗,房梁下有几盏大红灯笼温暖照人;忽而是院中不同处的一丛青翠的凤尾竹,几杆高挑的绿芭蕉……看着拍摄着,我不禁想:这只蜘蛛究竟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来营造了这个浩大工程呢?当年的主人也一定如此,精心构筑了这幢清朗宜人的居所吧!如今故人西去,但蜘蛛的子子孙孙依然延存着先祖的尽心尽责——看守着主人的这幢庭院。瞬间,我对蛛网充满了敬意。
龚宝铨故居即是如此,可谓简简单单,清清淡淡。然因其接近于原貌的修复呈现了朴素简约,丝毫不见颓败之象。相反,它正应和着时代的脉搏闪耀着历史的光泽……
来源:
南湖晚报
作者:
朱娟清
编辑:
朱琴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