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院士疾呼:社会需重拾对教育的敬畏感
2010年10月31日 14:13
“根叔”昨(30日,下同)在南京举行的高等教育论坛上疾呼:
全社会需重拾对教育的敬畏感

图片来源:中国江苏网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不能重拾对教育的敬畏感,中华崛起可能永远只是一个梦。”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昨天上午在南京开幕。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根叔”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国家还需何种高等教育理念”为题,在论坛上发表了演讲。
当教师为房为车逐利时
教育的神圣荡然无存
敬畏缘于什么?李培根认为,“敬畏应该缘于对教育崇高和神圣的认同,缘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缘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于被教育者而言,教育能使其成为真正的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而且能明白人生的真谛。通过教育,学生可逐步明白天地人之道。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从中找到人之为人的各种尊严。“假如学生只是把教育看成今后谋生的工具,假如学生在学校里看到功利与浮躁盛行,假如学生看到教育在行政与公权力面前唯唯诺诺,他们还会感到教育的神圣与崇高吗?还会敞开心扉接受教育吗?”
李培根直陈,“当教师为职称而折腰时,当教师为房为车而逐利时,当教师的爱心不再给予学生时,教育的崇高和神圣不仅荡然无存,甚至连教师自己也斯文尽失了。”
校长的级别
恰恰是教育没地位的表现
如果整个社会对教育都有一分敬畏感,又是何种情形?
“如果学生对教育有一分敬畏感,就应该有对生命意义的敬畏,对生存价值的认同。”李培根认为,学生对教育的敬畏感可以把接受教育上升到自由自觉的层面。如果学生对教育真正心存敬畏的话,其学习目的、学习动力乃至基本品质,则都不成其为问题了。
“对教师来说,如对教育有一分敬畏感,自然会有神圣的责任感。教育者应该把教育学生看成培育生命一般,教育的过程甚至是对生命的礼赞。”李培根表示,教师若对教育有一分敬畏感,则会把教育的过程也视为自己灵魂超越的过程;对教育的敬畏感还能使教师真正地“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成教育的主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李培根同时表达了对“校长级别”的看法,“如果社会对教育有一分敬畏感,就不至于让校长的身份以级别去衡量。如今,校长的级别恰恰是教育没地位、社会对教育缺乏应有尊重的表现。公权力对教育若有敬畏感,则不会对教育的很多事务指手划脚,则不会对教育本身的规律视之不见,则不会有那么多的领导指示。”
来源:
新华日报
作者:
编辑:
张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