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题2010 > 画乡骄子 > 事迹展示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杨德元

2010年10月14日 07:51

 

首届“画乡骄子”候选人推荐表

姓名

杨德元

性别

出生年月

1945.6

政治面貌

党员

岗位与职务

社区支部书记

工作单位

退休

个人曾获荣誉、奖励

第七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2006年浙江省绿色家庭、区书香家庭、嘉兴市十佳绿色家庭、嘉兴市示范学习型家庭、2010年区书法比赛三等奖、连续十年王店优秀党员

主要

事迹

概述

(先进事迹材料附后,字数1000字左右)

热心公益事业,是个典型的绿色家庭、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家庭和谐,照顾生病妻子,退休后依然热心社区事务,获得邻里众口称赞

推荐意见

 

                   

                           

 

家庭“书记”杨德元 

说起四喜社区的老杨,居民们不由地竖起大拇指。今年66岁的杨德元一家五口,老夫妻俩都已退休,儿子是一名警察,儿媳是中学美术老师。7岁的小孙子今年刚上一年级。除了6岁小孙儿外都是共产党员。40多年来,喜欢美化生活的老杨用绿色装点了自己的家,更把美和快乐传递给了别人。

老杨家有一个名为“兰云园”的小院子。玉兰树、含笑树、桂花树、香樟树,一棵棵高耸粗壮的树木无不显示了时间的悠久。老杨介绍说,这个院子已经有23年历史了。“兰云园”这三个字是以他和妻子儿子名字中取一字联起来而得名,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不久前他们家获得了“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荣誉,这让老杨很激动,他说家庭和睦,敬老爱幼,是他们家的家风。一直以来,全家成员相亲相爱,和老伴结婚35年来,夫妻俩没有红过一次脸。

杨德元退休后一直在四喜社区担任党支部支部委员,利用自己的特长常年为社区、镇文化站、老年体协做些法律、治安、环保、禁毒、健康等方面的宣传活动,连续多年被评为镇级优秀共产党员;妻子是原自来水厂党支部书记,现退休在家;儿子和儿媳也是优秀共产党员,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运用不同的方式倡导着文明与和谐。儿子杨承云先后8次受到嘉奖,被评为“十大南湖卫士”, “第二届浙江省杰出青年卫士”等光荣称号。儿媳是一名人民教师,在教育事业上兢兢业业。她还热衷于学生的德学教育,坚持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她办公室里时常会见到她在耐心教育一些让老师头痛的后进生。。因为家里党员多,杨德元自然成了家庭书记。一家人坐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工作话题。老杨常告诉孩子们,工作一定要做好,要不不做。

每年春季,老杨家总会迎来众多的花友,他们坐在一起探讨养花技术。热心的老杨常常将自家扦插、种植的小盆景和花卉赠送给花友,传授盆花栽培、养护等技术,甚至帮助他们翻盆、造型、修剪。在节庆的日子里,王店镇只要搞盆景展览,老杨总是把最好的摆放到曝书亭展出,免费供广大群众观赏。四喜街建设桥边生长着14株法国梧桐,长得高大整齐。每年都要修剪。看见修剪不标准,老杨总要说上几句,他告诉修剪工,人行道与路绿化要结合起来,每年修剪要稍微伸长点,丫枝向路中心扑出去。

除了绿化外,老杨还是个书法爱好者,他撰写的毛体获得了第二届全国书画银奖。这么多年来,老杨就一直利用自己的书法特长为社区写黑板报,他还是妻子所在单位自来水厂的节约用水义务宣传员和治安值勤员。今年作为王店镇唯一一名文化志愿者,老杨又参加了嘉兴市文化志愿者队伍。

来源: 秀洲新闻网   作者:    编辑: 张彬

 相关稿件
·【特别关注】首届“画乡骄子”评选启动 公开征集平凡人物感人事迹
·秀洲区开展首届“画乡骄子”评选活动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