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国庆长假禾城公铁客运“四流叠加” 市区三大站发送约31.4万人次

2010年10月8日 08:16

    国庆7天长假,天气较好,市区公铁客运迎来了大量客流,学生流、世博流、旅游流及探亲流都比较明显。昨天,记者从市区各大站点获悉,嘉兴火车站、汽车北站、汽车西站三大站点7天长假发送旅客31.4万人次,10月1日的客流为单日最高峰,当日出行旅客量近6万人次。

  铁路客运高峰日加班临客达19列

  “没想到去杭州的人这么多,别说动车组了,连普通车票都买不到了。”昨天下午3时左右,在嘉兴火车站售票大厅内,杭州女孩卢璨一脸焦急。趁国庆节在嘉兴找同学玩了两天,没想到回杭的火车票这么紧张,无奈之下,她只能改乘汽车了。 

  从昨天嘉兴火车站售票窗口的队伍来看,购买车票的旅客较前几天已少了很多,至少不需要站在售票大厅外排队。但记者从嘉兴火车站获悉,不仅是发往北京、武昌等地的长途车票,嘉兴到上海、杭州、宁波、南京等中短途火车票也很紧张,想买当天车票几乎不可能,即便是买张站票,也需要碰运气。

  “这几天客流量一直很大,学生流、世博流、旅游流及探亲流都比较明显,国庆长假7天发送客流已超过11万人次。”嘉兴火车站副站长贾哲伟告诉记者,长假客流主要流向上海、杭州、宁波、南京、温州等长三角城市,发往北京、武昌、长沙、厦门、福州、成都、重庆等地的长途列车由于票源有限,火车票也很紧张,9月30日、10月1日部分长途列车火车票出票不到20分钟便告罄。

  为方便旅客出行,国庆长假期间嘉兴站增开了发往上海、杭州、武昌、广州等地十多趟临客列车,其中10月1日、7日客流量最大,达1.9万人次左右,这两天单日增开临客也最多,达19列。

  公路短途客流扎堆

  购票方式多样

  相比火车票的紧张情况,汽车票宽松多了。昨天下午2时,记者在汽车北站售票大厅看到,排队购票的人不多,一般都能买到所需车票,随到随走。去湖州的林刚,昨天顺利地在汽车北站买到了当天下午回湖州的汽车票。 

  “今年国庆长假,中短途客流比较平稳,客流量也比平时周末略多,与去年国庆节相当,城乡公交客流相对较多。”据汽车北站站长褚晓炎介绍,该站7天长假共加了170多个班次,发送客流量为9.4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8.7%,学生客流占相当一部分比例。

  以中短途为主的嘉兴汽车西站客流量比北站略多,7天长假发送旅客达10.97万人次,其中10月1日客流量最大,达22506人次。“长假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客流较多,热点班次主要为杭州、宁波、上海、无锡及乌镇方向。”据汽车西站值班站长顾亚萍介绍,该站7天组织了234趟加班车输送杭州、宁波及乌镇等地客流,汽车票相当充裕,基本能做到随到随买。

  今年国庆长假与往年相比,购票方式也比较多样化。“除到汽车站买票和电话订票之外,今年国庆节旅客购票的方式比较多,还可以在邮政网点购票及网上购票。”据顾亚萍介绍,市本级16个邮政营业网点已开始代售汽车票,方便了郊区居民购票。另外,自9月26日起,市区两大汽车站点也开通了全省联网售票,目前,旅客可在网上付款购买至杭州、上海(不包括上海虹桥及上海东站)、宁波及湖州的快客车票。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康行远    编辑: 张彬

 相关稿件
·后人纷至禾城 探访名人故居 他们说:嘉兴,让我们的家更加温馨
·嘉兴商业开拓业态新疆界 新老商圈释放禾城购买力
·看演出 观比赛 赏展览 短线游 禾城十一黄金周文化线路图浮出水面
·全国合唱赛、系列音乐会……禾城中秋“文化指南”让你欢度佳节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