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镇一个品牌 产前产后无忧 嘉兴“菜单式”慈善救助成全省样本
2010年10月7日 07:21
看着一筐筐绿壳鸡蛋装上汽车,秀洲区新塍镇残疾农民沈永泉心中充满了喜悦,如今,这个贫困家庭不仅走出了困境,还热心教给附近村民养殖绿壳蛋鸡的技术。记者近日从市慈善总会获悉,一项由嘉兴市、秀洲区慈善机构组织开展的“造血”工程,共帮助400多户像沈永泉这样的困难家庭增加了收入。嘉兴市“菜单式”慈善救助的新方式,也成了全省贫困家庭扶贫样本。
“3年来,应该说,我们的‘造血型’扶贫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周弘表示。一组数据显示,从2007年开始,嘉兴市在这项贫困户“造血”工程中,已先后投入慈善资金261万元,累计扶持400多户困难家庭发展生产、走向市场、摆脱贫困,总获利超过1000万元。在近期即将召开的省相关扶贫工作会议上,嘉兴市针对困难群众家庭的“造血型”救助、生产型扶贫项目将作为典型在会上交流。
“想不到嘉兴的慈善扶贫工作不仅上规模,而且系统性很强……”在去年新华社、人民日报、慈善杂志社等媒体对嘉兴的联合采访中,即便是见多识广的媒体记者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对此,作为受助困难群众,秀洲区油车港镇农民周明华体会更深。在镇上的南湖水果专业合作社社长卜金星的帮助下,以前从未搞过水果种植的周明华大胆种起了6.5亩葡萄。因为有师傅在产前、产中技术指导,产后市场信息提供,最后,周明华的葡萄每亩收入高达万元。今年,脱掉贫困帽子后,周明华又将葡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0.5亩。
物质帮助能缓解困难家庭一时的经济困难,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全市困难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不在少数,但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即使有想法,他们也没办法去尝试。2005年,秀洲区在全区开展了“造血型”扶贫工作,前年更出台政策,确定228户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低收入、残疾户为扶贫对象,市、区慈善机构连续3年在资金等方面给予帮助与扶持。同时,慈善机构又精心选择一批有爱心、实力较强的种养基地,帮助扶持户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碰到的系列技术与市场等问题,并由基地对贫困户开展业务培训与技术指导,提供保护价回购。
这两天正是新塍镇桑木扶贫基地菌种培育的关键期,该镇民政办主任钮金海告诉记者,在去年5户贫困户试种成功的基础上,今年,该镇将再发展10户贫困家庭种植黑木耳,“去年试种效果不错,困难群众往往是残疾或文化程度较低,我们已把种植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都替他们考虑到了。”选准项目对慈善扶贫至关重要,这几年来,嘉兴市从几十项项目中,严格筛选了一批投入少、风险小、易推广的扶贫项目,因地制宜,成功培育了“福特”牌甜薯、“南湖”和“红船”牌新品种葡萄、“王店”牌三园鸡、新塍山羊养殖等一批品牌优、风险低、销售畅,适合贫困户发展的种植、养殖和加工扶持项目,并形成了“一镇一品”的扶贫格局。
周弘表示,3年周期已过,虽然一批贫困户已脱贫,但对这些家庭经济收入已达到农村低保标准1倍以上的家庭,慈善机构不再进行资金支持,但仍会在技术、产品销售方面继续提供服务。下一步,对全市报送的贫困户扶贫项目,市慈善总会将通过筛选,继续选择部分项目加以扶持,从而推动第二轮贫困户“造血型”慈善救助活动的开展。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杨秀娟
编辑:
吴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