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非常低调。他的画朴素真挚。
他貌不惊人言不压众,带着邻家爷爷的慈祥与和气。浓重的方言,声调平和,却又有着独特的坚持。
窗明几净的家,偏安于城市的东北角,朴素而温馨。几幅带着浓郁水乡特色的画作,挂在这处居所的几面墙上,版画简洁的黑白线条,勾勒出一位78岁老版画家半个世纪的坚持,对版画,对乡土,对人情。
上世纪80年代初,著名剧作家顾锡东在嘉兴图书馆明伦堂作文学讲座,顾锡东的第一句话就是:“要想了解杭嘉湖水乡,就看袁谷人的版画。”
水乡是他一贯的坚持,版画是他不弃的选择。
袁谷人,1932年生,桐乡人,中国知名版画家,“鲁迅版画奖”获得者,画作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和全国版展。
60幅作品,清清爽爽的黑白,一溜排的水乡,却穿过了时间界限,带着人们穿越了半个世纪:船、桥、牛、临河的村舍、稻垛、撒网捕鱼……9月11日,《水乡情——袁谷人版画50年》在嘉兴美术馆开展,同时展出的还有他50年的图片以及他的部分速写作品。
在岁月的黑白剪影间,依稀可以看到那个从旧时代走出的画“洋片”的孩子,无论是折腾还是坚持,始终一步一个脚印,沿着一条路,一直走了70余年,走到了今天。
“臧松年对我来说,是有知遇之恩的。可惜的是1976年文革刚过去,他就去世了。我曾经画了一幅老者垂钓的画《假日》,里面的老者就是以他为形象画的,就当是纪念他吧。”
不安分的折腾
袁谷人出身医生世家。还是孩子的时候,他就喜欢“画画”,香烟盒里绘制粗糙的“洋片”,是他最初的老师。如果时间就这么平静地流逝,他也许会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一个不错的医生,但生逢乱世,画画成了他心灵的一大慰藉。17岁那年,家遭变故,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妹妹生活困顿。
1951年,袁谷人参军。因为会画画、会写字的特长,他被调到营部做文化教员。其间,在一本书中,他看到著名画家叶浅予说,要想画画技术精,速写本子不离身。他做了小本子带在身边,见到什么画什么,这个习惯保持至今。
也是在这里,他第一次投稿。他将自己画的画,小心翼翼地寄了出去,这是一幅毛笔画的连环画,画虽然没有用,但杂志社的编辑却专门回了信。继续下去的话,他很有可能成为杂志社的固定作者,如果那时候他没有复员的话。
复员来得很无奈,因为“出身不好”。此时,他速写已经相当不错,曾一度以为,可以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1954年,复员回家以后,他在乡里的信用社当会计。他不喜欢这份工作,他只想画画。哪怕不能专门画画,找个能养家有稳定收入,有空余时间的工作也好。有两年时间,他频频更换工作。粮管所管理员、工分记录员,工作都不错,但为了画画,他都放弃了。他一直都坚信自己未来的路在画画。他心中理想的工作是做个美术老师或者去文化馆。其间,他的作品第一次发表,他还记得那是一张毛笔画,画的是灭蝗,发表在《嘉兴大众报》上。
1956年秋,他遇到了那个契机。那时他刚成为七星学校的老师。
因为曾在部队做过文化教员,他被乡里指派去接待县里来的宣传队。因为习惯,他随身带着速写本。偶然的机遇,速写本被宣传队的臧松年看到。当时,臧松年是嘉兴中心文化馆馆长,早年曾就读上海美专。臧松年对他的才能很认可,让他投稿。袁谷人就把“牛和农夫”的画寄给了他。
之后不久,省里举行了全省文化馆美术干部培训,当时嘉兴中心文化馆没有专门的美术干部,臧松年想到了袁谷人,就把他从七星的学校借调到文化馆,推荐去培训班。
这是袁谷人第一次系统的美术学习。他是培训班最好的学生。近三个月的学习,对他至关重要,“终于找到美术道路的门”,也给了他信心继续走下去。
时隔34年后的1990年,58岁的他走进中国美院的大门,进修。那时他的版画创作正处于摸索期,他觉得要提高自己,首先要提高眼睛,“眼高手低”是件好事情。杭州的展览多,前辈多,哪怕只学到一点,对自己都会有好处。
有一天他正在房间里休息,有人交谈,“袁谷人的作品挺好,题材蛮好,画得也不错,就是感觉粗糙了一些。”就这么一句话,对他的影响蛮大。
不是没考虑过,跟群小孩一起学,老师甚至比自己小。但爱面子、虚荣心比起画画又有啥意思。
“1994年,画这幅《一树春风》,我才算走出来,这幅画我加了灰色的层次,层次更加丰富。不过,从名字来说,无论是《一树春风》还是《昨夜春雨》,都带着政治味。”
一根筋的坚持
1956年初,培训结束,在理想的工作环境,有信任自己的馆长,虽然借调的工资养家还有些困难,但臧松年打算第二年给他转正。这样的话,他就完全无后顾之忧了。
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袁谷人坚信着。但时间没走到第二年,臧松年被扣上了右派的帽子。
袁谷人从1960年开始投稿,作品是版画。之所以投稿,一部分是源于生计;之所以选择版画,是因为画油画没条件,国画在解放后不提倡。一直以来,他都没有合适的刻板材料,1959年,正好是建国十周年,在纪念活动中,他终于得到别人废弃不用的石膏板。
他一面画,一面刻,印了几张,寄到了不同的地方,几天后,《新民晚报》就刊登了出来,题材是水乡。
这是他最喜欢的题材,那时候画水乡的人还很少。
在这之后,他进入了创作的活跃期,一幅幅作品被刊登出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还有专业的美术杂志和版画杂志。
从1960年到1964年的5年里,他创作的30幅作品频频见诸报端,几乎每篇作品都被反复发表三四次。题材大多是水乡。
1996年,他获颁“鲁迅版画奖”,这是由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杰出新兴版画家的。
上世纪60年代,浙江日报两个美术编辑曾跟投稿的作者说,你们要向嘉兴文化馆的袁谷人学习,他的作品有内容,也有艺术性。这个评价很中肯,也是袁谷人在那个时期的最大特点。
当时,还有作者路过嘉兴,特意来看他,和他探讨版画创作。当时他在文化馆的工作环境并不十分好,他希望通过去考美术院校改变自己的处境。他听说,美术学院曾经为录取他了解他的情况,但“出身问题”把他卡在美术学院的外面,这个梦直到30年后的1990年那次进修,才算是勉强圆了。
1960年到1964年是他创作黄金期。好景不长,他再次因为“出身问题”被卡在了命运之门的外面。
1965年开始,他的作品发不出,省里的画展也不要他了,有时候被退的画稿上还有尺寸标注,可以看出是临时被撤的。
1972年,他逐渐可以搞创作。但是,他明显感受到长期的政治压力,让他的思想僵化。毕竟,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不仅不能发表作品,而且还要干革命,时时还要提防被别人拉出来批斗,“出身问题”始终是悬在他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很长时间,他都不能从中走出,他进入了艰难的摸索期。
一方面他要摆脱僵化的思想,同时在绘画风格上他也在找突破口。石膏板刻起来很有金石味,很具中国特色。但是搞出来的作品,人家都不喜欢,没有人承认。他不断尝试,后来在作品中增加了灰色层次,使作品层次越来越丰富,才得到认可。有时认不认可只是一线之隔。或许是不甘心吧,他虽然没有朝着金石味继续走下去,但作品中还是有着若有若无的金石感。
直到1994年,他才从摸索期完全走出来。这时候,他已经62岁了。距离1964年,已经30年了。
1994年,他的作品《一树春风》入选八届全国美展,1999年《金秋》入选九届全国美展,2004年作品《昨夜春雨》入选十届美展。画作《晨渡》、《阳春》、《昨夜春雨》先后入选全国版展。他进入了他的第二个创作黄金期。
他打算将这次的画展作为自己版画创作的句号。
但画画并没有结束,他想玩玩国画。一直以来他都对国画很有兴趣,而且也有基础,现在条件好了,他也想看看在国画上能不能有所突破。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陈 苏 摄影 魏 炜
编辑:
朱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