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水利部副部长称汶川灾区再发地质灾害可能大 设置禁止居住安全线

2010年9月6日 08:01

今年入汛以来,四川的大暴雨、特大暴雨频次异常偏多,特别是7月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大暴雨频次偏多40%,特大暴雨频次偏多100%。特大洪水灾害,引发汶川地震灾区群发性严重洪水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损失。

汶川地震灾区如何抵御二次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如何科学进行,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广泛关注。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唐家山堰塞湖与舟曲抗击泥石流等重大事件设计方案主要设计人、长江设计院总工程师杨启贵。

汶川地震灾区:再发山洪泥石流灾害可能性大

“汶川特大地震对四川灾区的山体、生态植被造成了很大伤害。今年的极端气候频发,暴雨、特大暴雨又在四川局部地区引发特大洪水灾害,部分地震灾区均不同程度遭遇了二次灾害。”矫勇副部长表示,在救灾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之后,下一步的防范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汶川地震灾区大部分区域都是高山峡谷、山川秀美之地。可是,高山峡谷地貌落差大、水流湍急,很多河流都是长江的重要支流。汶川大地震震松了山体,突发的持续性降雨,特别是暴雨、特大暴雨极易引发群发性洪水泥石流灾害。

矫勇指出:四川已成功抗击“7·17”、“7·23”、“8·13”、“8·19”特大洪水灾害及其所引发的泥石流灾害。但像清平、映秀以及汶川地震区域内其他地方,再暴发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因此,在抢险救灾与灾害防范方面,应给予高度重视。

隐患严重:重建要给山洪泥石流留足空间

“对待山洪泥石流这样的灾害,不能有侥幸心理。”唐家山堰塞湖与舟曲抗击泥石流等重大事件设计方案主要设计人、长江设计院总工程师杨启贵表示,对四川地震灾区要进行详细的灾情

评估,对某些洪水泥石流隐患严重的区域,建议放弃现在已建成的部分居民点,在重建规划、施工时要给山洪泥石流留足空间,避免给灾区人民再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杨启贵亲赴清平、映秀、龙池等灾情严重的地区,通过现场查看,向有关部门询问、了解,他认为,汶川地震灾区的灾情十分严重,治理难度极大。像清平这样的地方,河床被抬高几米到几十米,原来的河道没了。如何行洪,如何躲避泥石流,如何才能让灾区老百姓住得放心?这就需要在治理河道行洪的同时,考虑泥石流。应通过全方位的评估,在作出决策时,给泥石流、洪水留足空间。

放弃居民点:学习舟曲设置禁止居住安全线

“抗击自然灾害,四川在这方面已经有丰富的经验了,映秀就做得非常成功。而像清平这样的汶川地震的广大区域,在治理泥石流灾害时,也可借鉴舟曲大灾之后所制定方案的经验。”杨启贵说,清平现在面临3个问题:一是河道行洪;二是泥石流避险;三是村镇居民安置与基础设施建设。

在这方面,舟曲有一点值得四川借鉴。杨启贵透露,舟曲的泥石流防范标准在灾后已提升到了100年一遇,这比现在清平的20年一遇高多了。在具体措施方面,舟曲在河道行洪处置的同时,开展了泥石流避险工作,在舟曲县城周围放弃了一些居民点,设置禁止居住安全线,作为泥石流缓冲地带。

“你要给泥石流、洪水留足空间,才能减少伤害。”杨启贵说,汶川大地震的灾区,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在灾后重建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建议放弃现有的部分居民点,设置禁止居住安全线,作为缓冲地带,让洪水、泥石流来了,有地方可以流走、堆积,不然就会淹没村庄,冲毁房屋。

另外,对于汶川大地震的广大区域,建立预警预报机制,设置统一的平台,提前做好防范工作,显得尤其关键。

来源: 四川在线   作者:    编辑: 张兆利

 相关稿件
·化水患为水利 做足生态循环文章 秀洲16万亩湿地打造成生态农业园
·油车港镇水利农机管理站
·中国水利工程水毁损失达400多亿 8座水库垮坝 较常年偏多3倍多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