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水患为水利 做足生态循环文章 秀洲16万亩湿地打造成生态农业园
2010年8月25日 08:02
密密匝匝的荷叶相拥互动着,探出一朵朵荷花,彩鲤成群结队在水中嬉戏……这一幅田园美景是秀洲区北部湿地农业示范区的缩影。近日,记者走访发现,秀洲区针对北部地区河网密布、地势低洼、农田排涝成本高的劣势,化水患为水利,探索出“莲藕+彩鲤”、“南湖菱+黑鱼”等生态套养农业发展模式,并将利用大面积湿地发展生态种植业、渔业及生态旅游业等,把该区北部16万亩湿地打造成生态农业园。
炎炎夏日,位于秀洲区王江泾镇的2000亩湿地农业示范区一片生机。在王江泾镇民主村一块210亩的示范基地里,记者来到了田埂上,两边都是一望无际的荷塘,荷叶在微风中摆动着,成群结队的彩鲤在水中嬉戏。“西边这块荷塘有37亩,今年4月放养了1万多尾彩鲤苗,如今长度已有10厘米,莲藕长势也很好。”养殖户姚忠保告诉记者,东西两块荷塘分别采用了“莲藕+泥鳅”和“莲藕+彩鲤”种养共生的新型生态农业模式,莲藕、彩鲤、泥鳅的品种及种养量是经过科学配置的,长势都不错。
这种套养共生的生态农业模式效益如何呢?姚忠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莲藕产量在1500公斤至2500公斤之间,彩鲤和泥鳅亩产分别在150公斤和15公斤左右,按照市价每亩收入约6000元,除去鱼苗、藕种、人工及有机肥料等成本,一亩塘经济效益不低于4000元。”据王江泾镇农技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荷塘改造之前主要种植水稻,遇到雨天就成了“水袋子”,需要排涝,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每亩收益不足500元。
“这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莲藕对水土营养及有害物质有吸附转化作用,净化了水体环境,也有利于鱼类健康生长,鱼类的各种排泄物也为莲藕生长提供了营养。”秀洲区农经局负责人介绍,这种“莲藕+泥鳅”和“莲藕+彩鲤”套养的方式可以达到生态、循环、高效的目的,比单一种植莲藕经济效益高出一倍多,比种植水稻高出数倍,是开发湿地农业的有效途径。目前,秀洲区还在北部湿地开展了“莲藕+锦鲤”、“莲藕+黑鱼”、“南湖菱+黑鱼”及“水稻+龙虾”等多种种养结合模式,亩产经济效益均可达4000元以上。
不仅把有条件的湿地打造为生态循环农业,秀洲区还把一些水患严重的废地转为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宝地。
王江泾镇区到荷花村的公路两侧沿途8公里1000余亩湿地,原来也是以种植水稻为主,因地势低洼经常被淹,几乎没有经济效益。当地政府转变思路,把这些湿地打造为莲藕带,每亩收益也达2000元左右,更重要的是美化了公路环境,与江南水乡渔俗文化结合,营造了休闲观光农业新亮点。秀洲区北部三镇把难以发展种植业的5000余亩湿地打造为生态旅游观光带,带动了当地休闲旅游业发展。如浙江印象古塘生态农庄年销售额达1300万元,莲泗荡休闲中心每年接待游客近5万人。
“由于地处太湖流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秀洲区北部农田平均高度仅3.3米,常年积水为患。”据秀洲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王江泾、油车港及新塍三镇有16万亩湿地,一年只能种植一季水稻,且排涝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下。该负责人称,该区北部16万亩湿地已规划为“两区”和“两带”,化水患为水利,打造高效、健康、环保的生态农业园。据介绍,“两区”共13.5万亩,将分别发展湿地生态种植业区和生态渔业区,种养结合的循环生态农业是发展的重点之一;“两带”共有2.5万亩,将打造为生态旅游休闲带、外荡洁水渔业带。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康行远 秀洲区委报道组 吴桂潮
编辑:
张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