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教育天地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撑杆跳高名将忠告:不要因体育放弃学业

2010年8月19日 08:19

 

    资料图片:8月12日,参加首届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中国代表团部分成员抵达新加坡。首届青奥会将于8月14日至26日在新加坡举行。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注:文图无关

    “在这里读书,命很‘苦’。”陈慧莲笑着对记者说,她是新加坡体育学校策略传播高级主管。青奥会的游泳和射击比赛就设在体校,一流的设施让人赞叹,参加青奥会的156名新加坡选手中,有22人出自体校,这也激起了记者的兴趣。

    虽然“命苦”,但每年报考体校者的录取比例是10∶1,可谓趋之若鹜。创立不过6年时间,体校在名声上已可以和新加坡一流中学比肩。这是因为,体校的学生不仅能发展自己运动方面的专长,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考取一流高校。“鱼与熊掌”兼得的模式,自然吸引了众多报考者。

    为新加坡有运动天分的孩子提供一个优良的成长环境,培养出更多优秀运动员,这是政府创建体校的目的。注重学业和运动的平衡,这是体校的立身之本。体校设立9个项目,包括羽毛球、保龄球、高尔夫、足球、帆船、游泳、田径等,都是当地流行的运动。学生们每天和普通中学的孩子一样完成各门功课,在清晨和下午则各有一次训练。虽然绝对时间不长,但强调训练质量。陈慧莲的女儿柔仪今年刚刚从体校毕业,她曾获得槟城国际保龄球公开赛女子青年冠军,接下来,将就读体校与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联手推出的体育与休闲管理课程,“她已经做好打算了,3年后去悉尼上大学,将来做一名体育心理学家。”陈慧莲说起女儿,很是欣慰。

    “来这里的孩子,个个都想当冠军,但我们知道,要为他们的未来负责,必须在学业和训练之间做出合理规划。”陈慧莲说。曾取得多哈亚运会女子50米蝶泳金牌的陶李,也是体校的学生,如今,她准备攻读一所新西兰大学的预科。点燃本届青奥会主火炬的帆船选手蔡旺龙,也是体校的学生。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23名体校学生进入多支新加坡国家队。让每个学生都有个光明前途,也将这里打造为新加坡国手的“摇篮”,这双重目标,体校同步推进。参加青奥会的选手年龄介于14岁到18岁之间,在学习和训练之间把握平衡,正是他们需要面对的现实。获得女子铁人三项季军的美国选手凯利自称“还不是专业选手”,只是参加了学校的体育活动小组。因为要参加青奥会,则加大了训练强度,“我很喜欢铁人三项,但学习也不能放松。未来如何,要看自己的发展。”

    如何把握这种平衡,对于中国年轻运动员来说,还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小小年纪进入专业队后,就脱离了普通教育体系,“训练结束很难有时间学习了”,“也许退役以后可以去念书吧。”这是很多年轻选手的想法。但竞技体育本身是金字塔型的前进模式,对于其中的绝大部分运动员来说,没有一定的教育基础,转型时往往发现,真的很难。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认为,改变训练观念,优化训练模式,对于一些项目的年轻运动员来说,应当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如果北体附属竞技体校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考上北大清华,何愁家长不送孩子来这里。”这样,也才能真正体现出体育的教育功能。

    “一个人的运动生涯终归短暂,不要因为体育运动而放弃学业。所以在做运动员时,就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规划,而学习就是在为你的未来打基础。也许会很辛苦,但这是为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取得成功。”国际奥委会委员、曾经的撑杆跳高名将布勃卡这样忠告青奥会的运动员们。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薛原季芳    编辑: 俞佳

 相关稿件
·浙江将梳理加分项目 核查高考体育加分
·韦迪证实福特宝公司总经理邵文忠正协助公安调查 福特宝公司日常工作
·全民健身与省运同行 共享体育运动乐趣 秀洲区全民健身日活动启动
·省运会 球迷激情“引爆”海宁市体育中心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