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入学难 科学预见缺位致发展尴尬
2010年8月13日 08:21
资料图片 图片来源:京华时报
“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
今年春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轮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时,没人料到,特别是那些动笔起草《教育规划纲要》的专家学者没有料到,“幼儿园入学难、入园贵”居然成为高过高考、高过择校的突出问题。
初夏时节,一张新闻照片——北京一高龄老太太为给其重孙争得一个入园名额,不顾年事已高,也搬起躺椅加入了旷日持久的排队大军,似乎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做出了更加形象、更加有力的注释。此事惊动了中央高层领导。6月下旬开始,国务委员刘延东开始了在北京、贵州、浙江等地大范围的专题调研之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入园难、入园贵”是诸多矛盾长时间累积后的集中总爆发。尽管着手解决中国教育一揽子问题的《教育规划纲要》现已正式公布,但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必要的反思还是应当的。
一思,学前教育的属性应该如何定位?
可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尚处于某个发展阶段的局限性,可能是在一心一意谋发展的阶段,政府部门对学前教育对国家未来、民族振兴的相关重要性一时还认识不足,国家在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时,把义务教育两端的教育——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的教育基本交给了市场。把幼儿园像甩包袱一样甩给市场就是一时间最激进的做法。人们依稀记得,在江苏宿迁、云南石林等地,屡屡出现当地政府将已有几十年历史的公办幼儿园强行卖掉而引发的风波。
有数字为证。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统计资料、教育部教育事业发展统计资料显示,虽然国家“九五”规划、“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对学前教育都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但实际的结果是国家的财政投入、公办幼儿园的数量一直处于不可遏制的下滑趋势。然而这些信号并没有引起政府应有的警觉,相反,某些地方政府还在继续加大减少公办园的力度,甚至提出了在2012年之前,民办幼儿园的比例要实现90%%的“宏伟目标”。
学前教育到底纯属于老百姓个人的事,还是属于公益性的事业,相信经过了一番曲折探索已经形成共识。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最新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89.6%的公众赞成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其中59.1%%的人表示非常赞成。数字显示的民意很清楚:幼儿园应该回归公益本位。
在从北到南“入园难、入园贵”的一片叫喊声中,惟有上海显得从容平静,波澜不兴。在这个中国的特大城市,3~6岁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8%%以上,只要家长愿意,随时可以在公办园给孩子找到一席学位。
这一局面的出现归功于上海人可贵的坚持。当初各地在改革的名义下把大批公办幼儿园纷纷推向市场的时候,上海也同样面临着压力。“学前教育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应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凭着一种责任和信念,上海不跟风,不赶潮,坚持走到今天。
我们常说,教育是需要远见的。政府认识的高度不同,采取的决策不同,老百姓获得的幸福感就不同,反馈的声音也自然不同。
二思,学前教育在改革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衔接?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的生老病死、工作的万事万物都有计划管,幼儿园也不例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带有福利性的“好事”一夜之间被斩断。企业剥离社会职能和集体经济的萎缩,使得过去财政资金到达企事业单位幼儿园和集体幼儿园的多个渠道被堵死,原先得到财政支持的公办幼儿园也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一些地方政府为减轻财政负担索性将公办幼儿园全部改为民办,甚至将其转为企业。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雅克
编辑:
俞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