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北京大学对外公布“全国各省份文理科第一名中,除两成报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被北大录取”后,清华日前也公布了今年的录取结果,称录取了全国九成的理科状元和近三成的文科状元,总数连续第四年位列全国高校榜首。显然,两校录取的状元相加,比例已远远大于100%。
这年头确实是无奇不有,状元数据也会“打架”,北大、清华包揽全国状元也就罢了,居然硬生生多出那么多状元来。北大、清华如此重视招揽状元,并以此作为招生成绩与学校荣誉,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差点打起来,真乃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奇观。
北大、清华都能在状元数据统计上得出有利于自己的表述,估计是深谙中国统计之微妙。生活中,人们质疑官方统计数据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因为再不利的现实也能用美好的数据来描绘,这就是所谓“统计的艺术”。北大、清华的状元数据“打架”,照搬的正是这一套“艺术”,反正状元没有固定标准,裸分状元、加分状元、编外状元、自主招生状元,名头多了去,两所学校都声称自己录取状元数目第一,实在并不稀奇。
真正令人奇怪的是,两所高校为何如此在乎这个?如此重视并且重点宣传录取了多少状元,究竟是对学校地位和教育质量的自信,还是非常不自信呢?只要对学校地位自信,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自信,何必在乎录取了多少状元。
说到底,在状元数目上争来争去,无非是在争谁是“国内一流大学”而已。公众倒是很大方,愿意同时送给北大、清华“国内一流大学”的帽子,可是,难道北大、清华的奋斗目标就仅止于此吗?一所大学能招来好的生源当然非常重要,但评判的标准不能只是状元数目的多寡,更重要的是,好的生源之于一所大学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最好的学生都让你招来了,最后你能否交给社会最好的人才?
在这一点上,北大、清华更有必要为自己录取那么多状元而感到惭愧,因为有统计数据表明,这些曾经是状元的孩子,从曾经以录取他们为荣的“国内一流大学”毕业之后,似乎大多显得平庸,鲜见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所以说,招录的状元多,最多表明你在国内学生中的吸引力;推出的人才多,才能证明你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更何况,一旦学生的眼界开阔并且具备条件,这种吸引力似乎就呈直线下降趋势,正如某位电视名人所说,考上北大、清华,一只脚就迈进美利坚了。
用一句中国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形容不知是否恰当:北大、清华这边正为谁录取的状元多而争得面红耳赤,那边黄头发的老外校长不屑地笑笑:别争了,反正大部分都要到我这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