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文谈海外文物回流: 保持清醒 斗智不斗富
2010年6月27日 10:03
2002年5月,香港企业家张永珍在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以4150万港元竞得清雍正粉彩蝠桃《福寿》纹橄榄瓶。2003年10月,她把这件珍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2007年9月,苏富比发布消息称将拍卖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澳门企业家何鸿燊在拍卖举行之前以6910万元港币购得,将其捐赠国家。
君问归期未有期(冷眼观潮)
——关于海外文物回流的考察
新中国初期的爱国热情引导着人们把祖传的文物捐献给国家。文化大革命的压顶乌云又迫使人们或者私自销毁,或者被人抄没。是故,文物几乎与普通中国家庭无缘。
因此,当上世纪90年代初开启文物与艺术品市场至今,海外文物的回流便成为了主旋律。这如同凯旋曲一般的旋律曾经让我们欢欣鼓舞。至今天,却有些缺乏变化,且让人从中找到一些异样的感觉,不得不静下心来,细细想想。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其实,是和尚皆会念经,所以,对于外来的和尚,咱们既要看他是不是真和尚,还得看他念的什么经。对于海外回流的文物,应当有一个如此的甄别程序。
外来的和尚是啥和尚?
海外回流的文物,有两个时间刻度,一个是文物生产的时间,一个是文物出境的时间。从前者计,海外中国文物有史前古生物化石,有史前人类文化遗存,有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遗存的物品、用品、工艺品、艺术品等。从后者计,大概可以追溯到汉唐。在那些历史鼎盛时期,可谓万商云集,万国来朝,万物流通,其中自然包括汉唐以前的文物、当朝的工艺品与艺术品。
此后,随着成吉思汗带领的蒙古大军南征北战,中国元代的日用品、工艺品与艺术品流向四方。这些年,在收藏界掀起轩然大波的元青花瓷器高调出场,使得丝绸之路的一些国家和英国戴梦德基金会所藏那些硕大的元青花傲视群雄,也使得内蒙古、福建等地的人们以当地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为云梯,构筑一夜暴富的梦想。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邵建武
编辑:
吴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