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时事评论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群众文化为人民而坚守 创新文化形式 给群众文化以更广阔的舞台

2010年6月19日 07:46

    群众文化,经常被以“业余”视之。由此对群众文化本质认识产生的偏差,既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发展上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群众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是全部文化活动的根基。群众文化是相对于专业文化以外的、群众创造和参与的文化活动。人民创造了文化,群众文化的演进和提升,是全部文化的历史。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工作者把群众创造的一切文化内容归纳、提升、凝炼为有规则的形式。其中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人民群众自由、平等地创造文化,在文化活动中体现文化民主,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与诉求。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所获得的,不仅是简单的精神愉悦,而且要表达对生命和人格的文化认同,表达人民自己的文化尊严。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崭新的生活和理想,让群众的文化追求,成为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群众的需求,群众的创造,群众的表达,成为文化成长的主流。党提出要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要义之一就是,把文化发展的落脚点放在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基点上,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集纳、上升、融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先进文化最深厚根源在人民大众之中,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石。

    群众文化是大众审美的文化表达。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美,在提升和丰富思想精神世界的过程中观照美。群众的文化活动是美的重要载体,是集体审美的自觉呈现。蕴含在群众文化中的原始美,是艺术美的根基。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创造美、捕捉美,赋予艺术美以灵魂与生命。每个历史时期的群众文化代表着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期待,决定着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时代审美价值取向的文化,是代表人民意志的主流文化。此外,群众文化的审美取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人类以民族的方式存在,在劳动和文化实践中形成民族特色鲜明的审美习惯。这种习惯深深镌刻着生动的民族图腾与民族印记,塑造了群众文化的灵魂。民族审美的同一性,让群众文化成为广大人民共同的心灵家园。民族审美的多样性,使群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姿。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倾向,在当代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得以丰富体现,在后世通过群众文化活动不断繁衍流传。群众文化丰富和延续着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审美意识,创造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发展力量。

    群众文化是孕育、滋养专业文化的丰厚土壤。专业文化从丰富的群众文化中产生,无论多么精致的文艺形式,追根溯源,一定来自群众的原始创造。没有群众文化的淬炼积累,不会有精彩的专业文化形式。在群众文化中浸润成长并脱颖而出的文艺人才,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群众文化是培育优秀文艺作品的沃土,文艺史上无数经典之作萌芽于群众文化之中。没有众多的群众自创作品的披沙拣金,就难有艺术精品的诞生。虽然经过千万年的历练淘洗,众多精致的文艺形式已远离了群众原始创造,众多的艺术经典与群众文化作品相比有了文野之分,今天的文艺人才也多从专业艺术学校产生,但是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的源流之分依然不能颠倒。诗歌由民歌出,小说由白话出,美声是经过改造的“原生态”,各种各样的舞蹈提炼民间的美的创造。深入开展普及群众文化活动是为专业艺术生产提供基础、资源和强大保障,是从源头抓起,保证优秀文艺作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二)要根除只重专业艺术、轻视群众文化的偏见。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一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立脚点没有放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上,而是把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投放于少数院团和艺术家身上,用来满足少数文艺家的个人艺术需求。对专业艺术动辄百万千万,高成本、大制作,求得所谓“精品”之名。视群众文化为可有可无的业余娱乐,对群众渴求和创造的文化不热心、不投入、不引导。长此以往,民族文化必将荒芜。时代在前进,群众创造文化的方式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而发生质的变化和进步。群众的文化追求不再是单纯等待专业文艺家赐予精品大作而被动欣赏,他们要自主创造、张扬自我,以文化民主的姿态表达文化主张。许多蕴藏着人民群众无限创造热情和艺术灵性的“业余”文化,正轰轰烈烈地成长着。

    一些专业文艺工作者也轻视群众文化,认为它们是低级的,缺乏文化含量,热心于此,会掉了自己的身价。做群众文化工作要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劳动,风里雨里地为百姓服务,既没有耀眼的光环,更不会一夜成名。而一次专业大奖凸显成就,名利双收,在如此诱惑面前,心里装满个人的毁誉荣辱,就不能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放在首位,就会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应该向哪里去。在一些文艺家的眼里,艺术是“阳春白雪”,是单纯表达个人审美追求的职业手段,而群众文化是“下里巴人”,与纯艺术、纯美学格格不入。他们忘记了再高雅的艺术也要有人欣赏,曲高和寡的自我欣赏,终究会失去生存的土壤,落寞地走向死亡。专业艺术带动群众文化提高,群众文化推动专业艺术发展,这才是艺术发展的辩证法。

    应该说,我们在群众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深入基层尤其是农村,我们发现,很多群众文化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效果。一些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理解就是用数字来确认,凭汇报来证明,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就是逢年过节搞点活动,弄点声势。我们没有认真思考和体会百姓的实际感受,哪一种文化硬件建设作用更大,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活动,送下去的书是不是群众真正爱读,群众日常的文化活动应该如何扶持等等,对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不闻不问,各种努力停留在表面文章,其结果是,有了形式,没有了效果,群众文化建设与群众实际需求出现了“两层皮”现象。

    (三)要把文化工作着力点切实转到群众文化上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尊重和维护他们的文化权益,以发展繁荣群众文化为己任。其主要职责是建立公正合理的文化秩序,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中心,实现全社会的公共文化共享。要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转变观念,转换职能,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文艺院团向面向全社会转变。要以政府为主导,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坚决改变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依赖政府的被动局面。

    创造更新更好的文化形式,为群众文化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媒手段,动漫、网络视频等时尚娱乐方式因为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和创造而日益成为群众文化重要方式。诗歌、话剧,以及交响、芭蕾等高雅艺术形式也因为人民群众的多元审美需求融入群众文化。广场文化、社团文化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由被动欣赏到自主演绎,由旁观者到参与者,已逐渐成为群众文化的主流。敏锐地感受时代走向,把握群众审美需求,从人民群众艺术实践中积极发现、推广和提升新的文化形式,是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在历史的文化生活中为群众所喜爱,新的文化活动形式承载了人民群众新的审美理想和追求。继承和改造传统文化形式,使其充满时代气息和活力,推广新的文化形式,丰富、活跃群众文化,这是新时期文化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要给群众文化以更广阔的舞台。群众文化的方式在变化,规模在扩大,水平在提高,人民群众不仅要在农家院里、城市广场上表达自我,他们需要更大的舞台、更先进的设备、更好的艺术指导,把群众文化发展、张扬到极致,用更多歌颂真善美的群众文化产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要引导专业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文化活动,通过广泛而又深入的辅导、培训,总结提炼群众的文化创造,为群众提供更广阔的文化活动空间。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群众的审美素养和文化活动水平,推动全民族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廖文    编辑: 俞佳

 相关稿件
·【特别关注】文化秀洲 路在何方 盛付祥带队调研全区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完美落幕
·我们的激情盛放在此刻 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完美落幕
·王店镇新居民学生“研习”端午文化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