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工子弟学校到“山寨”幼儿园 北京放开义务教育阶段外地生学籍
2010年6月18日 08:07
在一些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正在成为历史。北京放开义务教育阶段外地生学籍、上海关停并转农民工子弟学校等措施,被舆论认为是一些城市试图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风向标。但是,非义务阶段的学前教育呢?数据显示,在入园难、入园贵的背景下,在北京市,收费低、没有正式注册的“山寨”幼儿园已经达到1298所,数量超过该市正式注册的1266所幼儿园。
姑且不论报道中所用的“山寨”一词是否妥当,但1298所“山寨”幼儿园的存在已经说明,在北京这个流动人口庞大的城市中,同样存在数量庞大的外地流动儿童。那么紧接着的一个问题是,这些与农民工父母一起常年生活在北京的流动儿童,他们是否应该享受到同样的学前教育资源?眼下的这种制度性不公如何才能破解?
幼儿园的学前教育,不是简单地把孩子们集中在一个有围墙的院子里。在教育学者的眼中,学前教育甚至可能比义务阶段的教育更为重要,它对儿童的心理、性格、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学前教育的差距,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起跑线不平等的差距。一个城里的孩子可能纠缠着父母去“看世博,知世界”;而一个菜贩的孩子,却可能在青菜堆中跳来跳去度过他荒芜的童年。
但一个菜贩的孩子和一个城市白领的孩子,在承载一个家庭未来期望上却是没有区别的。记者在对流动儿童的调查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对孩子有着比较高的成才预期,在多数家长眼里,为了孩子成才,“砸锅卖铁也值得”。
但制度性障碍的破除远大于经济所带来的压力——“园方上来就问你是外地的还是北京的?一听说是外地的马上就说招满了,谁让咱娃不是北京人呢!”户籍制度附带的机会不均等,从一开始就让身处藩篱内外的孩子们在教育机会方面拉开了差距,站在两种人生的起跑线上。即便农民工子女从小就生活于繁华都市,但由于制度性障碍所制造的不公平,他们日后与同龄的城市孩子的差距也将越来越大。制度一日不破解,便愈加坚固一日,直至创造出一个菜贩的儿子日后仍然只能卖菜的无解人生。
就北京市“山寨”幼儿园数量超过正式注册的幼儿园来说,其中还有国家对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的事实。类似“近百位家长连排3天队争抢5个幼儿园招生名额”的新闻,也不仅仅出现在北京一地。如果连城市户籍的孩子都有上幼儿园难、上幼儿园贵的难题,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如何解决?
数量庞大的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不可能寄托于现有的“正版”幼儿园。现实的解决之道,是承认并规范“山寨”幼儿园,如同当年将农民工子弟学校纳入当地的正规教育体系。这是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只有承认其价值,“山寨”幼儿园才能突破目前的发展困境,让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得到同等的学前教育。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编辑:
张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