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放大同城效应 实现无缝对接 前5月长三角城市落户秀洲企业同比翻番

2010年6月12日 07:36

    从企业产品配套到产业对接互补,再到区域合作共建,秀洲接轨上海和融入长三角的轨迹与内涵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围绕“双业并举,转型提升”经济工作主战略,秀洲区放大“同城效应”,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更多的长三角城市企业落户,实现产业在对接中升级,加快转型赶超发展。今年前5个月,长三角城市落户秀洲的企业达60余家,同比翻一番,注册资金达数亿元。

  在上海世博、沪杭高铁等诸多效应逐渐溢出的背景下,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地缘相近、人脉相亲、产业互补的秀洲,在对接央企国企引进大项目、大企业的同时,如何放大同城效应,加速转型赶超发展?秀洲将目光瞄准了产业,诚如专家所言,要实现对接,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产业基础问题,一个城市只有拥有自身的优势产业,才能吸引到资金和项目。

  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的“巨星”,加快接轨上海,培育和做强特色产业,对于秀洲发展意义不言而喻。目前,秀洲区的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风生水起,并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接轨上海的同时,秀洲区积极参与产业合理化分工,加快引进企业落户秀洲,在广泛对接中促进产业升级,从而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

  统计显示,今年初以来,秀洲引进上海企业达十多家,并且主要集中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位于新塍镇的浙江卓林新光源有限公司是典型代表,公司董事长郑林荣告诉记者,该公司总投资超亿元、注册资金3000万元,目前正在调试设备,两个月后将正式投产,预计明年企业产值将达5亿元到6亿元。区发改局负责人坦言,借助上海这一“经济巨人”之力,秀洲在与上海的全面对接中实现了错位竞争,促进了产业的升级。

  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秀洲以全方位的视角,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变不可能为可能,特别是依托浙江科技孵化城(嘉兴)和嘉兴现代物流园等发展新“擂台”,秀洲着力完善服务,打造布局合理、分工清晰、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秀洲新区、秀洲工业园区和新城街道、高照街道分别从长三角城市引进了依佳衣电子商务、和旭酒店等一批三产企业,构筑现代商务新领地。在相关负责人看来,引进的一些企业虽然目前规模尚小,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嘉兴依佳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对电子商务发展前景信心满怀,正式运营后,公司年主营收入超1000万元。

  自加压力,错位竞争,找准定位,优化服务,王店、新塍、油车港等镇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各显其能,好戏连台。王店镇引进了申通瑞银等物流企业,加快了现代物流产业的集聚;新塍镇引进了农业项目,围绕生态做足文章。两镇负责人表示,这些企业先进的发展理念、运行机制、招商路径、管理模式等都将成为其他企业效仿的“工作样板”,并产生“聚变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落地生根。

  让秀洲人振奋的是,酝酿多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日前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作为全国乃至世界经济重要“引擎”的长三角地区,秀洲区又将迎来崭新的历史机遇。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区域资源,推进接轨上海融合长三角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放大经济圈内的同城效应。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姜鹏飞    编辑: 张彬

 相关稿件
·签约17个项目 总投资53亿元 新兴产业成秀洲区未来“新引擎”
·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比翼齐飞 秀洲以“低碳”招商促转型赶超
·秀洲携央企搭建大平台 科技孵化城成为新兴产业集聚区
·秀洲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2015年新能源有望成为全区第一大支柱产业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