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活”在民间才是最好的保护 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
2010年6月3日 08:18
端午正在走近,“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更是吊足了禾城市民的胃口。我市的端午习俗,经历千百年的流传,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在日前公示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中,嘉兴端午习俗成为端午节的扩展项目之一。如何让嘉兴端午习俗的文化之根绵延不绝,端午民俗文化节又将给嘉兴带来什么?昨天,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今年我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即“非遗保护,人人参与”。这样的主题,可以为文化遗产保护这样一个宏大命题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非遗保护,人人参与”,对这短短8个字的理解可能五花八门。要人人参与,那么民众怎么参与?不同的方法带来不同的效果。我们可以搞个宣传、办个展览,然后让一批批群众来听,或是隔着玻璃来看,这可以说是参与非遗保护的常见方式之一,虽然也很必要,但毕竟群众的参与程度不够高。相反,如果开动脑筋,创新活动载体,让群众深度参与,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去享受文化遗产,才会真切感受到文化遗产的美好,尊重、热爱乃至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才会自发地喷涌而出,这比面对面向群众一味地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人人参与,而且是要让群众深度参与。近年来,我市举办过不少大型的民俗活动,如端午民俗文化活动、江南网船会等活动,活动是否具有很强的群众性,是否以群众为主体,是评价活动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虽然目前很多活动由政府举办,但群众仍然是活动中的主角,是他们在参与、在体验、在享受。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龙舟赛沿途数万市民的声声呐喊中,元宵节时七一广场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裹粽子、制香囊比赛时选手们的开心劲,充分感受到这一点。
保护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馆里,或是少数民间艺人的手中,要让更多的人参与保护。有些非遗因年代久远已经鲜有人知,有些非遗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渐渐失去了“粉丝”,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总之,要想方设法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与普通老百姓真正有效地“沟通”起来,让公众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并形成文化自觉,有这样的深度参与,才可能使非遗活在当代,流传久远。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胡金波
编辑:
张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