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爱心不毕业” 让人感受到了高尚道德的理想光辉
2010年5月25日 08:10
从2005年起,一批嘉兴学院学生开始秘密帮助湖南山里孩子读书,后被媒体披露之后,一时成为2008年度的“浙江骄傲”。如今,很多爱心学生已毕业或即将毕业,这个“爱心秘密”群体是否也会随之解体呢?没有,发起者们不仅将爱心接力棒交给了学弟学妹们,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奖励基金,毕业后的学生可以通过捐款给这个基金,继续帮助湘西的孩子们。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理,一个学校偶尔出现点好人好事并不难,但一拨又一拨的大学生前赴后继做同一件好事,就非常不容易。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些青年学生的义举确实是出于爱心,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对奉献精神的认同和追随。
几年前,“爱心秘密”刚刚“曝光”之时,人们惊讶于大学生们行善之时的低调、不张扬,没有丝毫的名利之心。现在,后加盟的大学生们的坚持与执著,再次赢得了很多人的心。不必遮遮掩掩,生活中确实有很多表演性质的“爱心”,在一些人的眼里,奉献爱心是“响应号召”,或是为了应景才去做的,活动一结束,爱心之举也就戛然而止,以至于在一些地方,常常发生敬老院老人在某个特定日子里“被洗澡”好几次的咄咄怪事。
人毕业了,但“爱心不毕业”。这话说得多好啊。不知从何时起,“80后”、“90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反叛传统”、“个性张扬”、“没有责任感”、“崇尚享乐主义”的标签也一个个地贴在了他们身上。嘉兴学院学子们的“爱心不毕业”,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他们的机会。
其实,只要不带偏见,就必须承认“80后”、“90后”身上的负荷有多重。还是学校的莘莘学子,就要承受就业、住房等杂七杂八的压力。以就业为例,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学校里就不得不开始谋划自己的就业之路。眼前的学习与未来的就业压力交织之下,不少学生的大学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但即使这样,嘉兴学院的学生们没有围绕着自身打转转、满脑子只有一个小我,他们身上依然流淌着理想主义的血液,他们依然关心这个社会,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爱心不毕业”的学生群体,让人感受到了高尚道德的理想光辉。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本报评论记者 胡金波
编辑:
张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