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去行政化”重在“去官僚化”国家中长期教改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年5月10日 08:3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社会意见之际,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了未来教育“去行政化”的思路,“去行政化”似乎将成为高校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在我看来,“行政”不是什么坏事情,只有衙门、官僚和老爷才面目可憎。高校“去行政化”更准确地说法应该是“去衙门化”、“去官僚化”。
我在高校就读和工作达17年之久,可以说是高校“官僚化”进程的一个见证人。“衙门化”不仅体现在高校机构的设置、权力的分配、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等方面,更体现在思维方式上面。几年前某大学全体领导去机场恭迎高校评估小组的一个小秘书,这件事为何引起巨大的反响?还不是因为以校长们厅级高干的身份去迎接了一个极低级别的小秘书!如果换成去迎接教育部高官,大家的反应还会如此激烈吗?说到底,包括批评者在内,都有意无意地具备了级别意识,养成了一种等级化的思维惯性。
查阅一下各个高校的人员名单可以发现,一所大学真正的专职教师只有一两千人,而机关、后勤人员往往有数千人。随便一个什么处,都有处长、副处长四五人,基本上都是从没从事过教学的,但居然个个都是教授、副教授,甚至还有在职博士学位。
现实的利益分配中许多副教授、博士的收入往往低于一个哪怕是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行政人员。利益上的差别影响的其实也是职业自尊,我们很难想象有哪个世界名校是这样的一种分配体制。但中国高校的诸多分配制度往往都是权势者制定的,保护自我利益便是一种必然选择。
对学生来说,在选干、评优、入党、奖学金和助学金发放等方面,都必然要经由“官僚化”考量,这一过程往往使他们感觉痛苦,因为很可能付出尊严上的代价。大学教授在一般人想象中是闲适的、优越的,事实上评职称、发论文、申请住房、申报课题、报销医疗费等一系列问题足以让任何一个教授感受到人格上的屈辱。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从来不赞成教授治校”,而只主张“教授治学”,他举例说盖楼房就得依靠行政权力。但是,“治学”与“治校”何以就成了矛盾关系?盖楼房为何就不能由教授来决策?多少豆腐渣工程不就是因为决策不民主、不科学所造成的吗?除了玩权术之外,我实在想不出教授们在哪些方面比官僚们低能。
高校“去官僚化”的关键在于培育高校内部的民主力量、自治力量,也在于政府应该减少对高校具体事务的干预。习惯骂人的李敖当年在北大演讲时首先捧人,捧的居然是北洋政府,因为动辄以辞职对抗政府的蔡元培先生正是在北洋政府治下做了10年北大校长,而蔡先生奉行的“兼容并包”正是被广泛赞同的大学精神。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魏剑美(湖南)
编辑:
张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