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蘑菇背后的世博荣耀和责任 进沪前要有自己的“身份证明”
2010年5月9日 07:51
【护城河档案】
这里不是卡点,但每天都与上海有着深度接触。这里生产的蘑菇有60%进入上海市场,上海最大的江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里70%的蘑菇来自这里。因为世博会,小小的蘑菇开始接受更为严格的检查,而且进沪前要有自己的“身份证明”。
在世博会举办期间,作为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强镇的平湖市新仓镇是如何强化蘑菇的无公害生产?一个个小蘑菇从培育到进沪,再进入上海市民的菜篮子,要经过哪些程序?昨天,记者走进新仓镇,走进蘑菇大棚,并对当地菇农和农技人员进行了采访。
【现场目击】
在高大的草棚里,排列着一层层整齐的竹架,一粒粒白净的“小雨伞”铺满其间,参差错落点点生辉。一名工人小心翼翼地捏住“小雨伞”的伞柄,轻轻提上来,稍稍抖一下土,放在臂弯的小篮子里。这是昨天记者在新仓镇联盟村新庙菌种厂看到的一幕。“我们这里的蘑菇80%以上供应上海市场。”菌种厂厂长杨健云告诉记者,“虽然蘑菇看起来小小的,可是培育检测的整套流程一点都不能马虎的。”
平湖市目前已经形成了蘑菇种植的产业集群,新仓镇是其中一个重要基地,也是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强镇,仅联盟村就拥有种植面积110万平方尺。杨健云说,他们村在上世纪70年代便开始种植蘑菇了,上世纪80年代,村民们划着小船去上海,把蘑菇“嫁”到了上海。从给上海的罐头厂提供原料,到进入上海的大型农贸市场,新仓的蘑菇产业越做越大,目前上海江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新仓蘑菇占据了七成以上的份额。
“能够在上海市场站稳脚跟,全程无公害生产是重要的因素。一旦进入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为了确保天然无公害,就需要制定非常严格的操作流程。”杨健云指着贴在墙上的《平湖市无公害蘑菇操作规章》对记者说,“我们平时都是按照这些要求一丝不苟地执行。在种植大棚里,温度、亮度、湿度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适宜蘑菇的生长。”
在无公害生产的同时,新仓食用菌产业也已走上循环种植的道路。上架的稻草来自本地农户,一垛稻草上万元的收益,让农民乐于把它卖给菌种厂,减少了焚烧处理对大气的污染。上架施用的肥料采用有机肥,这些肥料也都来自本地,减少了对河道的污染。
世博会的举行,使新仓蘑菇开始接受更为严格的检查程序,而新仓镇从生产阶段就开始了严格把关。对此,杨健云深有感触,“种植过程中绝对不能使用农药,如果出现中途夭折,工人们必须认真剔选出来,保证剩下的都是健康的精品。”不光在培育过程中农户们精心搭配营养、细心呵护,在蘑菇生长成熟即将“嫁入”上海市场时,相关检验部门也丝毫不放松。农技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会赶到各个种植基地突击检查。“他们完全不通知的,突然就过来了,检查有没有使用农药和违规的地方。”杨健云说,“其实我们并不担心,蘑菇质量关系到大家的共同利益,我们平时也都会相互监督。”
据新仓镇农技服务中心负责人称,除了日常生产环节的抽检,蘑菇采摘后,还要到服务中心进行检查,合格后才能发放“身份证明”,通过“身份证明”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一批次的蘑菇产自哪个棚。而到达上海的批发市场时,上海方面还会对蘑菇进行抽样复检。
【新闻当事人心声】
食用菌生产是新仓的强势产业,也是正在着力打造的农业产业,目前新仓食用菌能够在上海占有重要的地位,成绩来之不易。世博会举办期间,新仓食用菌能够走上游客餐桌,我们也倍感荣幸,同时感到责任重大。作为一家食用菌生产企业,我们会严格执行无公害生产的相关规定,严格把好每一道关口,确保进沪食用菌的食品安全,维护我们新仓食用菌的品牌。——杨健云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编辑:
张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