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短命:双重错位背后的双重失职 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
2010年4月7日 08:28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的新建面积,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但这些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至30年,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建筑平均寿命提高至100年。
中国人数世界第一,对住房有着刚性需求,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有其客观必要性,但是随之而来的双重错位却值得反思:一是,与发达国家的建筑平均寿命高达百年相比,中国的建筑平均寿命只有25年至30年;二是,由于建筑短命,中国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威胁。
建筑短命,原因林林总总,择其大端不外乎两点:一是建筑粗制滥造,质量令人不敢恭维;二是政府规划朝令夕改,热衷于大拆大建。关于前者,“楼歪歪”、“楼脆脆”、“楼裂裂”、“楼危危”、“楼断断”等都是例证;关于后者,案例更是不胜枚举,比如日前媒体报道的史上最短命学校——由于政府重新规划,福州市台江区一所投资1500多万元、刚刚竣工的现代化小学即将面临拆迁。
这两大原因实际上都暴露出政府部门的失职。新建一座建筑,一般需要招标、承建、监理、验收四个环节,只要任一环节不被虚置,“楼××”就难以出现。一座座问题建筑之所以安然面世,正是因为一系列环节都“坍塌”了,亦即一系列相关制度“坍塌”了。事实一再证明,我们并不缺少制度,缺少的是对制度的尊重和捍卫,而制度“坍塌”,显然与权力不作为、乱作为有关。
再说规划朝令夕改。“规划规划,不敌领导的一句话”,一些官员善于拍脑袋,不懂规划却热衷于规划;一些政府部门“崽卖爷田不心疼”,拆了建、建了拆,一拆一建,公帑灰飞烟灭,但政绩有了,灰色收入有了;随意规划,随意更改规划,一任领导一个规划;一些官员唯大是举,热衷于建大建筑、大马路、大广场;至于追求全省最高、全国最高的标志性建筑更是成了一种互相攀比之风。诸如此类的乱象,同样折射出权力不作为、乱作为。
拿什么去除这些积弊?多年前,就有全国人大代表提交《关于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机制,提高工程质量与使用寿命的建议》,建议实行“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从根本上杜绝错误决策和决策失误,消除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还有人大代表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或法规,严厉禁止没有质量问题的建筑提前被拆毁,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浪费。这些建议不无善意,但一方面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现有的制度并未遵守。显然,如果不捍卫制度的尊严,不问责到人,制度设计得再完美也无济于事。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王石川(江苏)
编辑:
张兆利
|